一列列火车沿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亚欧大陆桥而来、一艘艘货轮从“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车船货在连云港汇集然后疏散,将我国中西部11个省区的货物通过这里送往世界各地。
如今,连云港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36亿吨,可以靠泊40万吨级的海上巨无霸。而在1949年,这里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5.6万吨,只能靠泊3千吨级的货轮。
船是港口的“温度计”,是衡量港口繁忙程度的直观要素。现在,每天差不多有20多艘船舶抵靠连云港港。每艘外籍货轮进入我国海域,均要在船上悬挂中国国旗,进入锚地后必须按照进港计划依次等候进港。
船舶一进港口,整个港口就立刻繁忙起来:海事人员要进行船舶安全监督检查,海关人员要对货物查验通关放行,边检人员要对上下船人员进行核查,外轮理货人员作为进出口货物的信息采集者要按照舱单数据在装卸作业现场对货物计数理清,装卸人员娴熟地操作装卸机械——门机欢快地转动、桥吊开心地伸展吊臂、卡车载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穿梭在堆场和船边,国际过境班列装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货物在这里“换装”进行铁海联运……
回望过去,1933年7月1日,由荷兰治港公司承建的连云港港正式开港,仅能靠泊3千吨级的货轮。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连云港一度成为日本掠夺我国陇海铁路沿线煤炭资源的出海口。1945年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港口航道瘀塞、设施毁坏,仅有少量的军用物资在此中转。
新中国成立以后,连云港重获新生。港口管理机构历经陇海铁路局、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交通部、连云港市更迭管辖。1956年,连云港港被国家确立为正式对外籍轮船开放的港口,此后,连云港港相继开展了外轮代理、外轮理货等业务。与此同时,海关、卫生检疫机构相继成立,边防检查扩编,海岸电台开放国际船舶电报,港口的配套机构逐渐完善。1974年12月19日,连云港首个万吨级煤炭专业码头建成投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连云港却由于“回淤严重、陆域狭窄、软基基础,不能建设深水大港”的言论,致使大港规划建设不断延后。随后,相关行业专家联合进行含沙量、航道试挖的观测论证,终于得出“连云港泥沙主要来自废黄河,黄河改道后,泥沙来源枯竭,海峡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结论,这为连云港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1984年,连云港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港口规划建设快速启动。同年,港口人攻克了在软地基上建港的关键技术——水下爆破处理软基基础,这为我国在淤泥质海岸建设港口开辟了新途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连云港建设了庙岭新作业区的煤炭、木材、集装箱、散粮等7个泊位和墟沟作业区的6个杂货泊位。1986年9月10日,开工建设长达6.7千米的连云港拦海大堤。这一年,港口首次开展外贸进口集装箱业务,虽然仅有13个集装箱,但却是连云港被国家确立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带一路”交汇点的起步。1988年,连云港港实现吞吐量1114.1万吨,正式迈上千万吨级台阶。
步入21世纪,连云港实施“亿吨大港建设工程”,航道由5万吨级、7万吨级、15万吨级浚深到30万吨级,建成了可以靠泊万标箱的大型集装箱泊位、40万吨级深水散货泊位。2008年,连云港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0.1万吨,成功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2013年,实现货物吞吐量20165.1万吨,登上全国两亿吨级大港的舞台。
近年来,连云港港逐步扩大发展——跳出老港区向南北两翼和经济腹地发展,新建成灌河、徐圩、赣榆港区,新开辟内地和境外10余处无水港,实现了海河联运、海铁联运。
2014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见证了“一带一路”项目——“中哈物流国际基地”正式落户连云港。2009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连云港时寄语:“孙悟空的故事,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完成我们新时代的‘西游记’。”
新中国成立后,王功卿、段耀廷、金逊、金镠等一批批大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连云港,他们从码头装卸一线做起、从建港工地做起,然后分别走向领导、管理和技术岗位。一代又一代港口人积淀出“科技创新建港、科学经营港口”的发展理念。
今天,港口人坐在电脑前,只需点击鼠标,来自海陆的《船货信息》就可尽收眼底。互联网渗入港口工作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应用信息化技术发出的“卸船装车”指令快捷而准确;港口的先进装卸设备、建港工地的施工机械取代了人抬肩挑;智能理货相继投入运行……几代港口人梦寐以求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今天已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