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从墨西哥瓜伊马斯港驶来的“泽西斯”轮靠泊福建省福州港漳湾作业区10号泊位,船上装载的4.35万吨铜精矿是宁德四大主导产业之一铜材料产业的原材料。在港口管理部门指导下,码头企业和船方通力配合,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及时将这批原材料送达生产企业。
今年以来,涉疫外贸船舶大幅增加,特别是3月以来福建发生本土疫情以及全国部分地区之间交叉输入影响明显,港口疫情防控和集疏运压力剧增。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统筹疫情防控和货运物流保通保畅,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部署安排,做好“民生卷”“循环卷”“科技卷”三张答卷,切实保障港口货运物流畅通高效、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今年1至3月,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69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412.46万标箱,同比增长2%;全省水路货运量、周转量分别达1.27亿吨、2170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7.6%、23.6%。截至3月底,全省船舶运力增至1721.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有力支撑内外贸运输。
保供保需 “一企一策”精准服务
全力答好疫情之下的保供保需“民生卷”,福建省港航系统充分展现了“港口担当”。
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协同沿海各港口中心(局),严格落实省委“快、准、严、实、细”精准防控措施,开展外贸码头疫情防控“拉网式”排查,推行“非接触式”作业;实施高风险岗位人员集中居住管理,加强引航员、一线作业人员人文关怀,稳定港口生产作业队伍;对接协调港口、航运企业,“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调动企业积极性。目前,全省沿海港口399个货运码头泊位保持正常运营,有力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
面对疫情,沿海各港口勠力同心,全力答好“民生卷”。本土疫情发生后,泉州港太平洋码头快速响应,升级港区疫情防控措施,通过作业人员封闭管理、点对点接送以及优化船舶靠离泊作业计划、改进作业流程、“一船一议”沟通协调等措施,实现防疫有效、生产不乱。
厦门港为泉州进港的超2000辆次运输车辆开通专门通道,对相关车辆、司机实施报备管理,安排专人汇总和审核信息,在确保疫情管控安全的前提下,优先装卸泉州货物,最大限度保障泉州进港物流顺畅。在泉州市辖区的湄洲湾港肖厝港区,码头生产企业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主动跟踪了解货主企业需求,提供现场视频连线、代办车辆通行证等服务,有效解决周边石化企业等货主因交通管控无法现场办理业务的难题。
上海本轮疫情暴发后,福建港口全力援沪,主动对接周边省份外贸企业,疏导分流内陆省份往上海港等区域的出口货物,缓解周边地区交通压力,有效解决内陆生产企业因物流通道不畅导致的货物出口受阻问题。福建省港口集团“一对一、点对点”服务,承接江西省运动鞋出口运输等业务,保障企业正常、稳定生产。
疫情影响之下,进出口货物特别是冷链运输货物在任何一个流转环节受阻,都可能给货主增加运输成本。福建省港口集团主动协助冷链货主改变货物流向至厦门港,多方协调保障货物快速接卸快速疏运,解决了货主的燃眉之急。4月1日至15日,厦门港外贸进口冻柜完成5003标箱,同比增长21.49%,环比3月17日至31日增长20.49%。
保通保畅 优化国际国内航线网络
4月17日,福州港务集团所属福建东方海运“穿梭巴士”抵达宁德三沙,顺利完成“福州江阴—宁德三沙”支线首航,为霞浦食品加工企业送去了110标箱生产物资。目前,福建省集装箱“穿梭巴士”已覆盖省内9个港区码头,有效促进省内港口集装箱货运体系高效运转。
多渠道延伸港口触角,多元化拓展港口业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福建港口努力答好这份“循环卷”。今年以来,福建港口不断优化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完善港口集疏运布局,新开通马士基美西线TPX等多条国际航线以及福州江阴—安徽郑蒲、东山—厦门—潮州等国内航线,推出江阴—肖厝—石湖、厦门—泉州等省内支线运输服务,新增江阴港区—江西宜春海铁联运定点专列,拓展粮食运输“散改集”等业务,充分利用铁路、水路优势推动集装箱疏港运输“公转水”“公转铁”,确保港口集疏运体系畅通。
3月,通过水水中转方式经福建省港口进出的大宗货物达140.12万吨,同比增长91.8%,其中省外103.6万吨,同比增长86.7%;通过海铁联运方式进出福建省港口的集装箱达6607标箱,同比增长29%。
快装卸才能实现快循环,码头作业效率是货物能否快速流转的关键环节。福建省沿海港口码头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船舶快速靠泊、顺利接卸。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码头,湄洲湾港罗屿码头发挥40万吨级超大码头的规模优势,通过统筹货主需求和船期,强化生产调度,合理分配码头资源,调整班组岗位分工,“人停机不停”确保装卸两不误,并针对货物特性实时调整工艺,开启作业“加速度”。
4月1日,在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40万吨级巨轮“玛岚尼奥”轮完成满载全卸任务,卸下来的铁矿石通过海铁联运发往省内三明市及江西省,满足当地钢铁企业的生产需求。当日,罗屿作业区10号泊位也完成了10万吨级“裕如”轮的铁矿装船作业。2个泊位一装一卸,繁忙紧张又井然有序。3月,罗屿码头货物吞吐量达172.33万吨,同比增长84.54%。
保稳保快 智能化作业安全高效
4月15日,福州港江阴港区4号、5号泊位自动化重箱堆场改建通过交工验收,堆场面积超7万平方米,新增设计年通过能力35.4万标箱,投产后可大大提高集装箱作业效率和堆存能力。
福建充分应用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答好港口“科技卷”,为港口生产特别是疫情期间的装卸作业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选择。
在厦门港海润码头后方的远控中心,桥吊司机曾志东看着电脑屏幕、手握操作手柄和人工智能“并肩作战”,这里每人面前有6到8台显示器,可以从不同角度实时查看桥吊的工作状态。画面中,一辆拖车驶来,吊具自动下降,曾志东通过手柄微调对位,吊具稳稳抓起集装箱……人机配合,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今年1月,海润码头率先完成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什么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电脑前的曾志东轻松自信,“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机器自动化程度提高,司机在室内办公室工作,无需长时间弯腰,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效率更为稳定。码头现场人员大幅度减少,生产安全得到本质提升。”
2016年3月,厦门港远海码头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这也是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年远海码头建成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通过“5G+北斗+无人集卡”,当年即实现260万标箱的设计产能达产。今年1至3月,厦门港远海、海润码头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8.27万标箱、26.6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3.87%、47.08%。
在“尖子生”的带动下,厦门港海通码头、海天码头也纷纷迈出了智能化的步伐。今年1月8日,4台全智能化轮胎式龙门吊从厦门港海通码头5号泊位上岸,厦门港海沧港区“智能化班级”扩容至34个,其中全智能化桥吊8台、全智能化龙门吊26台,均可在堆场内进行远程高效的智能化作业。海天码头在2019年12月就上线了集装箱船舶智能装卸平台,运行2年多以来,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疫情防控不松劲,保通保畅显担当。福建港口慎终如始筑牢疫情防控关口,全力保障水路运输通道畅通有序,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图/文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