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中华民族历史的源头在黄河之滨,而黄河的源头在青海。在这片雄踞世界屋脊的高天厚土上,大自然以其大手笔、大气魄独具匠心,造化出以大为特征的山川风貌。
▲ 红色峡谷中的玛尔挡水电站
红色砂砾岩山体层层叠叠,高原峡谷间的黄河干流随着山势蜿蜒曲折,呈现出河水自东向西流的壮美景象,形成著名的拉加大峡谷。
▲ 翻过海拔4300米的黑土山垭口,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
拉加大峡谷属于丹霞地貌,坐落于红色峡谷中的黄河上游,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黄河明珠”,玛尔挡水电站也因此得名。
水电站施工图
这座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水电站位于海拔3300米的青海果洛黄河干流上。
装机容量220万千瓦,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73.0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满足28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青海省“十四五”重点能源项目,“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国家能源集团玛尔挡“水光蓄储”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的核心工程。拥有这些称号的玛尔挡水电站计划于2024年3月实现首台机组发电,与国内同类型工程比,工期异常紧张。而在高寒、高海拔、疫情影响等恶劣条件下,数千米长的地下洞室群施工,130多万方的土石方开挖,100%的单元工程合格率,24小时轮班作业,每一项作业背后都凝结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
正值6月,水电站所在地最低温度依旧徘徊在零摄氏度,在光照较少的山阴沟谷,白色的冰凌依稀可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施工现场火热朝天的氛围。
▲ 钢筋加工厂
▲ 工人在地下厂房施工现场焊接管道
忙碌的身影、穿梭的车辆、轰鸣的施工装备,自2014年进场至今3000个日夜,中国能建建设者们实现了一个个关键节点目标,项目管理团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保证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跑出了工程“加速度”。
2021年11月,电站地下厂房岩锚梁浇筑完成,并被业主评为“质量样板部位”;
2022年3月,地下厂房首台机组机窝开挖支护顺利完成;
2022年5月,5号机组首仓混凝土顺利完成浇筑。
▲ 汹涌的黄河水冲出导流洞
玛尔挡水电站附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为首批5个中国国家公园之一。每年有约500亿立方米淡水会由此流下高原,汇聚成长江、黄河与澜沧江,这里因而得名“三江源”。
▲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拍摄的藏羚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索南/摄
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保护区。金雕、玉带海雕、胡兀鹫等猛禽和雪鸡、岩羊等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在玛尔挡水电站项目部附近随处可见。
▲ 项目部周边的喜马拉雅旱獭与金雕
保护三江源“中华水塔”打造绿色工程
为了把水电站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团队对工区场内道路、加工区等进行了硬化,路旁的云杉、油松成排成列,料场、边坡都覆盖有防尘网,建筑材料整齐地堆放在场内,开挖作业区加装雾炮机、淋水系统等集尘、降尘装置。
▲ 湿法生产系统维护
投入近5000万元进行湿法生产技改,砂石系统实现全封闭式生产,喷雾降尘和除尘器回收,产生的污水经过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避免对周边水源的污染。
守护黄河源头的青山绿水,赋能美丽中国,共建美好世界。青海玛尔挡水电站的建设将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抽水蓄能、光伏、风力发电及化学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图文素材来源:中国能建、国家能源之声、筑梦玛尔挡、三江源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