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浙江海港蜿蜒的海岸线上,一座座公共码头被满目的绿色环抱,于宁静中诉说着繁华,焕发着生机。传统印象中,常和“高能耗”“高排放”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港口,为何在这里呈现出别样的景致?这一切,源于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围绕“双碳”工作要求,持续推进设备设施、运营管理绿色升级,走出的一条港口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
锻造硬实力 优化用能结构
图为矿石公司职工正在为船舶接上岸电线缆。
6月中旬,一套价值470万元的低压船舶岸电系统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中宅矿石码头启用,并顺利为船舶供电。听不见船舶发动机的轰鸣声,看不见驾驶台顶部的黑烟,又一场“绿色”装卸接力赛在悄无声息中展开。这样的场景在浙江海港各大港区、码头每日上演。
图为梅山港区智能集卡作业场景。
在港口机械设备上做“加减法”,是集团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集团通过龙门吊“油改电”、皮带机节能改造、供配电系统节能改造等重点项目,新购入新能源集卡、新能源堆高机等流动机械,以及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大型机械、国Ⅲ及以下柴油动力集卡及传统柴油动力流动机械等手段,不断提升港口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目前,宁波舟山港域“油改电”龙门吊已实现全域覆盖,港作集卡清洁化能源率达50%。年内,集团预计新配备100台相关新能源设备,力争龙门吊等大型港作机械清洁化能源率达92%以上。
图为6月23日,老塘山中转五期码头投用舟山市首个高低压混合港口岸电设施。
完善船舶岸电、“风、光+储能+微电网”设施及车辆充电设施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集团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另一有力抓手。集团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等上级部门要求,新建和扩容改造低、高压岸电设施,不断提高各大港区的岸电覆盖率。目前,集团已建成高压岸电设施25套、低压岸电设施190套,其中宁波舟山港专业集装箱码头和干散货码头已实现岸电全覆盖,年内还将投用3套岸电设施。与此同时,集团逐步提高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用电量,要求新建码头按照“能设尽设”的原则建设光伏设施,开展临港风电建设;推进港内公共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务电车、部分班车、职工电车提供便利的充电条件。
提升软实力 推动绿色转型
图为梅东公司数字梅山可视化系统。
走进宁波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一幅繁忙的码头生产景象展现在眼前。在“港口智慧大脑”的统一调度下,各生产作业环节紧密相扣,远控桥吊、远控龙门吊、无人集卡作业衔接有条不紊,大幅降低了设备无效运转能耗。
图为《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项目设计图。
在锻造绿色硬实力的基础上,集团瞄准智慧港口建设、低碳技术应用等助力绿色软实力提升的新赛道,持续推进“碳达峰”数字系统等环保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使得能耗管理可视、可测、可评、可控;在全省港口复制推广宁波舟山港域“无纸化”实践模式,加快港口业务“无纸化”进程;大力推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水运港-船多能源融合技术及集成应用》的技术研究,探索开展风、光、储、氢多能源融合应用。
图为义乌西铁路货场。
传统公路运输运量低、能耗大、排放高,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其局限性和脆弱性等问题也不断凸显。面对新形势,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的工作要求,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积极做大江海联运,着力完善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在推进运输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持续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今年1至5月,集团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河联运业务量分别完成62.8万、28.4万、27.8万标准箱,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集团将“碳达峰”工作与生产运行管理紧密结合,不断完善“碳达峰”工作管理体系。根据各单位碳排放情况和实际特点,集团分解下达年度碳排放控制指标,并加强相关监督指导和落实工作,形成了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的工作闭环管理机制。
绿色低碳,人人都是参与者。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浙江海港的新风尚。未来,浙江海港将继续以绿色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绘制出一道道靓丽的港口风景线。
图文来源浙江海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