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深,似乎已成为当下时代的潮流。
一线城市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虹吸力,不断有人离开,亦不断有人涌入。有人说,在大城市赚钱,十年后回县城老家生活,也有人说,一线城市虽然在抢人才,却仍想回到家乡,用大城市思维去老家做生意。
如今,五环之外的非一线城市乃至县域地区迎来高光时刻。近日,关乎未来五年中国的城市格局变化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全文终于公布,实施方案对未来五年县域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商贸流通、消费平台等配套设施。
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数字化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健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
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低碳化改造,打造蓝绿公共空间。
县城的“基建潮”正拉开新的序幕——
01
推动县城城镇化,首当其冲的发力点是基建。县城基建具体建设什么?
说到基建,我们的普遍印象是,修路修桥修水电,盖楼盖校盖医院。根据《方案》,落实到县城具体基建项目层面,则是:
● 产业类基建包括产业配套设施、商贸物流网络(物流中心)、消费类基建(商圈)等;
● 市政设施包括交通设施(道路/停车场/客运站/充换电站)、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设施、老化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数字化改造等;
● 公共服务类基建包括医疗卫生(含中医院)、学校、养老托幼场所、文化体育设施等;
● 环境质量基建包括历史景观保护、生态绿地系统、绿色建筑、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
● 县乡衔接主要是基建向乡村延伸,如管网延伸、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县乡养老服务网络等。
这将意味着,中国的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未来五年将迎来一波基建大潮。
02
如果说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上半场是聚焦城市基建发展,以城市为焦点拉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
那么,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下半场便是以县域经济为代表的中国经济转型,县域地区的基建为县域经济的腾飞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力。
一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已几近完备,对县域地区来说,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
你知道我们国家1800多个县城及县级市有多少人口吗?据统计,县和县级市的常住总人口 7.61 亿,占全国人口的 54%,县级市的平均人口规模是县的两倍。
那这些县城创造了多少 GDP?很厉害,近 1900 县城创造了全国近40%的 GDP。
然而县城基建投资却非常少,据统计局,2020年我国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完成额为388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0.7%,投资领域主要围绕县城的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及排水工程。
可以说,中国县城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他们创造了大量GDP,却没有享受到与之对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县城的基建浪潮,成为中国城镇化下半场需要快速推进补齐的一块短板。
03
县城基建也在向着精细化基建方向发展。
中国有1800多个县城,GDP超1000亿的,只有43座。
从区域来看,江苏县域的 GDP遥遥领先,河南、山东、浙江、湖南紧跟其后排前五。
以昆山为例,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第一大县级市,2021年其GDP达4748亿,远超贵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如果放眼世界各国的GDP,昆山这个体量可与坦桑尼亚的GDP比肩,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位列第二的江阴,若将其与地级以上市比较,其GDP大约位居第59位。而江阴所在的无锡去年GDP超过1.4万亿元,继续位居普通地级市第二位,仅次于苏州。
这些县城将成为接下来基建资金重点投入的对象,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够承接隔壁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
此外,县城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也并非大城市的简单复刻。县城需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真正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而不是让产业变成房地产。
对于临近城市群的县城来说,通过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抓住有利时机在纵向的产业链条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将本地产业嵌入到大城市的产业链条中,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和公共服务等软件建设,引导投资向中小城镇布局,扭转中小城市在资源再分配中的劣势,从而增强人口的吸引力。
谁说“回乡创业”是一场急流勇退呢?
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必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改变。
素材参考来源:智谷趋势、米筐投资、国家发改委、德邦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