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几百万、上千万立方米的疏浚土如何“变废为宝”?
长江航道人给出了其中一个的答案——戴家洲生态固滩!
作为“645工程”最大的生态固滩,从空中鸟瞰戴家洲,这块用“废弃”疏浚土吹填出的65万平方米沙滩,相当于91个足球场,宛如航行中的巨型绿色航空母舰,比想象中更加壮观震撼。
如果您想探究个中缘由,戴家洲的“蝶变”不是一蹴而就,其背后是长江航道建设理念从“整治”向“整疏结合”的生动转变。
“在过去的航道整治工程中,疏浚土和清礁弃渣多采取就近深槽抛填的方式进行处理,水生生物、水生生态和底栖生物在施工阶段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航道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负责人李明介绍,在如今的航道整治工程中,建设者们以“无废航道”为目标,深入研究疏浚土和清礁石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基建性疏浚弃土“就近还建”,用于营造生态湿地或生态固滩,这成为中国内河航道治理中的首创,不仅节约了资源成本,还丰富了航道建设的绿色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航道建设者们在利用疏浚土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在疏浚土如何达成良好社会效益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若把长江干线上挖出来的土作为工程土利用,可能面临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而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让这些疏浚土变废为宝,得到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疏浚土生态综合利用的牵头人郑力介绍。
目前,创新团队在长江沿线开展了很多试点工作。一方面,广泛采集长江干线的土样,并进行物理力学和化学上的化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江上的各种整治建筑,研究确定疏浚土的上岸点。另一方面,结合长江各个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布局,研究疏浚土上岸后的利用。
“一定要从观念上认识到疏浚土是有利用价值的,疏浚土可以通过环保措施的处理,成为合格的工程用土。”郑力举例,通过技术手段清洗,疏浚土可以变成生态泥,最后做成方砖,用于机场等公益性建筑的建设。
“我们希望让生态和发展有机结合,找到让他们融合的方式。”郑力说。
作者:全媒记者 杨翼远 通讯员 李明 邵荔佳
图文来源 中国水运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