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澳门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 > 绿色环保 > 生态优先

生态优先

来源: 中国水运网 发布时间:2022-10-16 9:05:00 AM 分享至: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交通运输是能耗排放的“大户”,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清洁能源应用、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鼓励引导绿色出行……十年来,交通水运行业多管齐下,把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融入总体布局全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理念变了——绿色发展成共识

国家高度重视交通水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多份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并作出系统部署——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提出,要让发展模式更可持续。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铁路、水运承担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比例稳步上升,绿色出行比例明显提高,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72%;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显著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比较优势,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通道和关键节点,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港口与航道作为水运这种交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枢纽和重要通道。具体到水上运输,相关政策则更加明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部署,交通运输部在促进绿色航运的发展和船舶的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印发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2020年全球船运燃油限硫令实施方案》,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测监管,推进燃油保障供应等措施,推进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有关要求的落实。尤其在推动使用低硫燃油方面,我国提前一年实施国际海事组织相关规定,走在了世界前列。

江海直达是一种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运输方式。对此,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关于推进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运输发展的意见》,鼓励航运企业与科研院校和设计单位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强江海直达船型系列研发应用。此外,交通运输部等13个部门还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船用低硫燃油供应保障和联合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强化监管,维护公平、有序、健康的船用燃油流通市场秩序,提升船用低硫燃油供应能力和质量,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九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具体包括: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发展城乡物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推广低碳设施设备,规划建设充换电网络,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稳步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内河船舶更多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提高岸电使用率;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落实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推动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开展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治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集约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桥位、土地、岸线等资源,推进科学选线选址,推动废旧设施材料等资源化利用;完善碳排放控制政策,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建立绿色低碳交通激励约束机制。

除了《“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也有不少政策对运输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应用、污染治理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细分——

在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主骨架,加快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中长距离大宗散货“公转铁、公转水”;

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方面,《关于大力推进海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建立健全船用低硫燃油、液化天然气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

在污染治理方面,《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推进400总吨以下内河船舶设施设备改造,实行船上储存、交岸接收处置。推进长江干线等重点航道化学品洗舱站、危险化学品锚地、船舶污染物接收等设施建设和常态化运行。

思路新了——水运发展绿意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运行业绿色发展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既是大地的生态绿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引下,长江沿线11省(市)重拳出击,对岸线资源、植树造林等关键环节进行整治,强力修复长江生态。作为“生态航道”“绿色长江”建设的重要典范,荆江航道整治工程通过积极实施水口附近拦污、垃圾集中收集、对沿岸植被保护等措施,让沿江两岸成为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大力营造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开展鄱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2017年,长江中游蕲春航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序幕。该工程的实施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整疏结合”,降低工程干扰,大规模应用生态护坡、生态固滩等生态环保型新结构,对疏浚弃土进行生态综合利用,全面建设生态护岸。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秋分时节,在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大家都想一睹江豚天使的微笑。宜昌市民张鹏说:“早就听说这里新建了一个观景平台,有机会看到江豚逐浪,今天我专程带家人来看看。”

而6年前,江豚在这里几乎绝迹。厂房污水横流、码头沙尘漫天、水质持续恶化……沿江200多公里岸线上,散布的130多家化工企业、上千公里的化工管道,是这些“长江精灵”回家的最大障碍。

忍得一时苦,品得长久甜。宜昌痛定思痛,打响了化工产业转型之战,开出“关改搬转”四张药方。目前,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阶段性攻坚任务已基本完成,实现沿江一公里内“清零”,复绿长江岸线近百公里。

从化工围江、污染绕城到远山滴翠、江豚戏水,类似的变化不只发生在宜昌。在湖南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曾经污水横流的非法砂石码头经过整治复绿、湿地修复,面貌焕然一新;在安徽芜湖市,“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平台”试运行,初步构建起长江保护一体化的全要素生态网络监管体系;在江苏南通市狼山脚下,曾经的全国最大进口硫磺集散基地狼山港硫磺堆场被关闭,随后修复腾出岸线,江边筑起绿色廊道;在上海崇明岛,岛上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潮水退去,崇明东滩芦苇依依、飞鸟翱翔……

一江清水、两岸青山。今日之长江,全流域生态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变化,处处生机盎然。统计显示,2021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的国控断面比例达97.1%,干流水质已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当年两岸完成造林1786.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574.7万亩。

除此以外,岸电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船舶排放控制也有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持续加大多部门协同推进力度,降低岸电建设和使用成本。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已超额完成《港口岸电布局方案》中提出的建设任务。岸电“建起来”,更要“用起来”。岸电系统代替船舶发电机,既能满足船舶靠岸期间用电需求,又能实现“零排放、零油耗、零噪音”。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建立了岸电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对使用岸电的船舶采取优先通行、优先过闸、优先靠泊、优先装卸等措施。截至2021年10月31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已完成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船舶累计2930艘次。随着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截至2021年10月,长江经济带11省(市)累计使用岸电船舶33.64万艘次,359.26万小时,4890.5万度电,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0%以上。

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日益严格,航运绿色低碳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内河船舶使用燃料的含硫量要求从2011年的4.5%降低至2015年的3.5%,到2018年再降低至0.001%;海船燃料含硫量自2014年的3.5%降到2019年全面实施0.5%的低硫油。

2015年,我国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水域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2018年,将船舶控制范围扩大到全部沿海和长江、西江干线水域,并对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几年来的实施,船舶污染排放控制取得明显成效。与2015年相比,营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7.1%,港口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0.2%。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船舶硫氧化物、颗粒物年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80%和75%。

站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的综合办公楼上远眺,采用清洁能源驱动的远控龙门吊与智能集卡穿梭不停、配合自如;码头现场刚投用的船舶高压岸电设备正在为停泊的集装箱船输送电能;引桥间的滩涂里,海鸟或是低头觅食或是低飞盘旋……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港口场景在这里变为现实。

分量足了——绿色出行展笑颜

随着绿色出行深入人心,盎然绿色,逐渐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最亮底色。

改善绿色交通基础条件、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倡导绿色出行……十年来,各地各部门着力改善绿色出行环境,聚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人们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早上8点半,一班水上巴士静泊嘉兴金都景苑码头,家住附近的市民王女士通过APP预约后,顺利登船。一刻钟之后,她就可以到达位于梅湾街的办公室,开启一天的上班生活。“几十年前,嘉兴人摇橹出行,未来嘉兴人或将重拾水上交通出行的新体验,这样的水上巴士一定是有科技含量的、快速的、绿色的。”嘉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上公交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具有快捷稳定、宽松舒适、环保、准点率高、噪音小的优势,不受城市堵车的影响,被不少城市青睐。2014年,广西首条水上公共交通系统在柳州正式开通运营,成为该市继公共自行车、快速公交等又一全新绿色出行方式;2021年,重庆洪崖洞客运码头开港运营,同时开通了交运两江游及3条轮渡航线,为市民、游客通勤、休闲观光提供水上游憩服务;在广州,水上巴士作为第四套公交系统,形成了西到金沙洲、东到长洲、南到南浦锦绣半岛等有点有线的基本格局,与陆上公交形成延伸互补发展,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绿色、环保的公交出行方式。

不只是水上公交,近年来我国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积极进展——

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LNG)积极推进,内河船舶LNG加注站达到20个。

推进绿色航道建设。在长江等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中广泛应用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形成了以荆江生态航道和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绿色航道工程。

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截至2020年底,全国港口和水上服务区具备岸电供应能力泊位约7500个,其中长江经济带共建成岸电泊位4700余个。长江游轮、大型客运码头以及京杭运河水上服务区基本实现岸电全覆盖、全使用。

此外,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方面,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表现亮眼。2019年,“开门迎客”的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在交通疏导、航站楼设计、商业配套和岸电系统方面都有极大优化升级,它集便利、美观和亲民为一体,设计上紧扣以“绿色出行、便捷服务”为中心的宗旨,实现了与公交、地铁、港澳水上客运等交通方式无缝连接,为旅客集散提供多重便利,项目距离地铁四号线南沙客运港站仅约500米,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与地铁无缝接驳的邮轮母港。

与此同时,作为绿色交通的践行者,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在交通水运行业延续至今。

每年“6·5世界环境日”“6·19全国低碳日”前后,一幕幕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在船舶上,执法人员向船员们详细讲解着水上防污染注意事项;在海事政务大厅中,电子横幅滚动播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信息;在海事工作群内,一条条环保常识和宣传短片不时刷新着;在码头上,志愿服务队积极向来往民众发放绿色出行环保宣传手册……

绿色出行方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持续助力,只有不断提高绿色出行水平,才能让更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选择低碳生活,从而推动绿色发展。

欣喜的是,如今,绿色出行之路,中国越走越宽阔。

格局宽了——转型升级做标杆

绿色低碳发展是港口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多年来,“绿心”一直在港口跃动——

天津港于2021年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由“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实现绿电自主供应,率先实现码头全年生产消耗“碳中和”,较传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能耗降低17%以上;实施港口机械清洁化改造,推广使用电动集卡、ART,加快光伏、风力发电、充电桩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实现港口生产综合能源单耗同比下降7.9%、低排放港作机械占比同比上升7.6%;

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使用的桥吊、轨道吊、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均采用电力驱动,使得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环节的尾气排放问题完全消除,环境噪音也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装卸行程的优化以及能量反馈技术的大面积采用,进一步降低了码头的能耗指标。目前,洋山四期的装卸生产设计可比能源综合单耗仅为1.58吨标煤/万吨吞吐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第二代港口船舶岸基供电、节能新光源、办公建筑区域电能监控系统、太阳能辅助供热等技术的应用,使洋山四期的能源利用效率跨上新台阶;

深圳港在国内率先推广低硫燃油及岸电使用,并建成亚太最大LNG海上加注中心。深圳港持续开展“绿色港口排放清单”研究工作,先行推广靠港船舶的低硫燃油及岸电使用。此外,还全面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开展结构性节能减排。现有60条驳船航线覆盖52个内河码头,20条海铁联运线路延伸至8个省份,挂牌6个内陆无水港。2021年1至7月,港口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吞吐量9.95万标箱,同比增长2.31%;

在传统印象中,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公路、铁路、管路、水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集聚中心,常与“高能耗”“高排放”等词汇关联。可以说,如今的港口,却是绿色智慧物流建设的探路者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

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众所周知,当前布局氢燃料动力船领域的行动愈演愈烈。2019年底,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艘氢燃料试点船舶设计方案,这艘2000吨级定点航线内河自卸货船由七一二所自主设计研发,采用4组125kW氢燃料电池作为船舶主动力源,辅以4组250kWh锂电池组调峰补偿,同时载有35MPa高压氢气瓶组储存氢气燃料。2021年初,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由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首张船用燃料电池产品型式认可证书,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标志着氢燃料电池船舶商业化应用向前迈进了一步。

而对于船用氢燃料电池的规范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CCS。2017年,CCS编制了《船舶应用替代燃料指南》,其中根据氢燃料电池系统主要构成及各系统设备在船上的应用特点,提出燃料电池船舶布置、系统设计、燃料储存、加注辅助系统等方面的安全技术指标。随后,CCS又围绕氢燃料电池船舶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应用研究和工程实践,在船舶总体安全设计、储氢、加氢和用氢等环节上取得了大量研究进展,陆续攻克了船舶应用氢燃料在总体设计、系统设计、装备制造、标准研发和风险评估等技术难题。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还大力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在内河航运的应用,有效促进了长江等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2020年6月12日,由CCS全程给予技术指导、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旗下的国内首艘“油气电”混合动力内河船舶“新长江26007”轮清洁能源改造首航仪式在重庆轮船有限公司东风船厂举行。

同年6月19日,“新长江26007”轮与“港盛1005”轮(使用LNG/柴油双燃料动力)一同下行安全平稳驶出三峡南线船闸闸室,标志着LNG动力船舶通过三峡船闸实现零突破。据介绍,“新长江26007”轮以LNG为主燃料,采用直流组网及推进电机驱动的双动力,是国内第一艘“油气电”混合动力内河船舶。这一技术创新将为长江干线船舶适应特殊航行条件,并同时满足安全经济性要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该轮也是第一艘使用直流组网技术的电力推进散货船,开创了直流电推技术在长江大型散货船应用的先河,为后续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在船舶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如今,绿色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亮丽名片。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行,就一定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作者:全媒记者 许愿 张妮

图文来源  中国水运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本文关键词:绿色环保 标签:生态优先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澳门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澳门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