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新一代航运系统论坛在线上举办。论坛期间,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围绕“‘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技术体系、功能架构及其实现途径”的主题畅所欲言,充分介绍了目前学术界、产业界等最新学术及技术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运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航运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在面对人民对航运业提出的新要求上:减碳环保、节约成本、数字智能等,新一代航运系统的产生应运而生,同时大大推进了船舶智能化的进程。
智能技术的发展于运用正在重塑船与岸、船员于船舶系统的关系。根据世界海事大学《交通2040:自动化、科技、就业-未来工作》报告预测,在2040年左右,远程监控下的自主船舶将达到15%左右。“10年后,因为船舶智能航行,给内河和沿海航行的船舶带来约200亿元的成本节约,大概可以形成约120亿的船舶智能航行装备和服务的市场规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认为,我国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控制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我国水路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安全性能的提升;促进我国航运业的人员从业模式与环境的变革;以及推动我国船岸协同驾控技术引领世界发展方向。
严院士还介绍道,“新一代航运系统将以实现乘客和货物的舒适搭载与个性化、高效精准位移为服务导向;绿色智能船舶、数字生态设施、可靠岸基支持和韧性运营服务等独立运作而又随机关联的组件、要素和系统适时交互、协同作业;同时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分为要素单元级、功能系统级和架构集成级。”
自主航行船舶发展让航运业各利益相关方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有了共同的远景目标。那么如何做好岸基支持是智能航运发展的必要前提。
对此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文捷认为,“首先是整个系统要具有开放性,要能够同时支持不同自主化水平的智能航行船舶需求,其次在信息交互过程、数据结构、接口标准、通信网络等需要有统一规范,然后是系统需要模块化设计,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必须确保系统要具有安全性,保证数据和网络安全。”
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建设对参与全产业链打造的各相关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硬件软件并重。一方面,从生产制造、载运工具、运输服务等方面实现基础设施,运输效率、技术手段的提升,另一方面,催生航运新业态进一步完善新一代航运系统下的产业转型结构。因此如何做好相关配套措施,也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首先需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在水上服务站,现有的港 口建立绿色能源服务能力:建立绿色能源基地和网络,保障供给的时效;完成水上供给设施建设(加注船)等。其次要做好关键技术攻关,包括燃料绿色技术量产化-如何摆脱石化能源的依赖;绿色燃料的存储;技术-安全性和适应性;大型绿色燃料设备-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深圳大学教授陈继红还建议,未来在省域、区域、流域之间搭建监管服务共享平台突破单一港区的管理模式,推行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加快实现航运组织的智能化运行。建设岸基驾控中心:推行港航一体化综合调度,将船舶、港口、货主等服务和监管 方全部关联起来,将各类资源要素转变为航运过程中的可控状态流,实现在航营运 船舶的实时监管、控制和驾驶权切换响应,为新一代航运系统强化岸基支撑。
图片来源:中国水运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