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航运 作者:林雅琴
1983年对于长江航运来讲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是年3月,《国务院批转交通部关于长江航运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1983〕50号)发布,一场波澜壮阔、惠及长江航运全行业的历史性改革拉开大幕。5月7日,3名长江引航员于春潮滚滚里,合力引领改革开放后第一艘外轮进入长江,在个人职业生涯乃至当代长江航运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篇章。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后首艘外轮进江的第40个年头,让我们跟随当年的亲历者吴民华,一起回味那段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燃情岁月。
体验生活的演员模仿船长的样子,双手比划成望远镜远眺,一名驾驶员看到这生动的一幕,不禁侧头一笑……1979年,时年38岁的吴民华在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里跑了一个“露脸”的龙套。这部电影于1980年在全国公映,电影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当时长江船员和长江航道信号员的工作生活,兼具磅礴与秀美的三峡风光打动了亿万国人的心,主题歌《满山红叶似彩霞》传唱至今。
“龙套”吴民华的真正任务是为拍摄使用的客班轮“东方红48”引航。当时整条船都是电影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吴民华作为“引水”(现称引航员),受上级指派负责船舶的航行安全。
吴民华在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镜头。
立志当船长去看外面的世界
吴民华,1941年6月出生,江苏太仓人。1956年,15岁的吴民华选择报考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船舶驾驶专业。他立志当一名船长,要跑船去看外面的世界。
武汉河运学校的前身为“广东省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成立于1945年8月,校址设在广东省汕头市。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校名改为“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1952年,该校由长江航务管理局接办,改名“长江航务学校”。1955年1月学校迁址武汉武昌三层楼,改称“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1979年升格为大专“武汉河运专科学校”,1993年11月与其它学校合并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2000年5月,“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又和其他高校一起合并为“武汉理工大学”。
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
武汉河运学校作为新中国航运专业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船舶驾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每年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船舶、港口、航道单位。有的当上船长、轮机长、专家、发明家或劳模;有的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守卫海疆;还培养出新中国首批船舶女驾驶员、女引航员、女船长。曾受到毛泽东接见的长江女船员石若仪就是其中的代表,石若仪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内河女船长。此外,由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1957年上映的电影《乘风破浪》,即是以新中国第一个女轮船驾驶员罗烈芳、新中国第一位女引航员李正容等为原型拍摄的,讲诉了她们在河运学校学习成长并走上长江航运工作岗位的故事。
《乘风破浪》剧照。
1960年,19岁的吴民华完成学业顺利毕业。风华正茂的他得偿所愿,被分配到长航局船管部做实习三副。从此,他日夜以长江为伴,把满腔的青春热血播撒在层层波涛里。1971年,他因为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精,被调入长航武汉分局引水站,走上了引领船只安全航行的重要岗位。从三副三引水开始,到1981年,40岁的他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长江“大引水”。所谓“大引水”,简单说就是引水员中的最高级别,可以引领各类船舶,对全能引航员的统称。
引航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
长江引航由来已久。古代早期,引航包含于航运活动中,引航员与船民、渔民在身份上往往重合。南宋时期,长江上游、下游开始出现名为“招头”和“水手”的专职引航员。元朝,长江上一些航行经验丰富的船户,为船舶提供“指浅提领”有偿服务。明朝时期,政府规定凡是驶往南京朝贡的外国船只,进入长江后,必须停泊于太仓的“六国码头”,由朝廷衙门官吏登船检查后,聘请有经验的“火长”或艄工,一同监督指引船舶驶往南京。总体来讲,古代长江航运引航业务缓慢萌生发展,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进入近代,长江引水作为长江航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外国殖民者长期侵占把控。1943年,迫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形势,美英法荷等国陆续与国民政府签订新约,放弃在中国的各种治外法权,中国从法律层面收回引水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权为换取经济军事援助,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俨然《天津条约》的翻版,在全国的一致声讨中继续出卖主权,直至新中国成立。
解放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陆续接管了旧引航机构,开始改造旧引航队伍,修订管理规章,培养新一代的航运人才。1976年10月6日,交通部下发《关于统一使用“引航”一词的通知》指出:“航运业习惯使用‘引水’一词,其含义既不确切,又不易被理解……均改为‘引航’”。从此,“引航”一词取代“引水”,登上历史舞台。
引航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1953年11月23日,交通部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引航规章《海港引水暂行通则》规定,引航主管机关为交通部港监及各级港监部门;引航员必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具有船长或资深大副资历;必须体格健全、身心强壮,无不良嗜好。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引航员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视作一艘航船的“最高指挥官”,不但必须具备熟练的船舶驾驶操纵技术,对引航水域的地理特点、航道、水深、水流、航标设置和航行规章制度了如指掌,还必须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优良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确保引领船舶时杜绝各种安全隐患,做到万无一失。
长江引航事业的承前启后者
当上引航员后,吴民华先后引领过军用船、普通客货船以及油轮、火车轮渡、捕捞船、冷藏船等特殊船舶。当时引航设施设备简陋,航行条件远不如当今,引航员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与压力。吴民华靠着一腔报国热情、坚韧志气和舍我其谁的胆气,在一次次实践中提升引航技术、熟记航行条件、总结经验教训,快速成长为“大引水”。
1981年,吴民华调到长江航政管理局南京分局工作。到南京不久,一条名为“南京”的火车轮渡装载大量物资到九江,需要引航。所谓火车轮渡,就是装载若干节火车车厢的超大型渡船,这种船又长又重,吃水很深,操控很困难。吴民华带领一名刚从南京河校毕业的助手执行这项任务,一路上吴民华手把手教张中才怎样避让船舶,如何引航操作;悉心介绍航标配布、障碍物等情况;指导船舶上水走缓流,下水走航道中间和主流等航行方法。
长江上的火车轮渡。
吴民华回忆:“回到南京后,领导说这样带徒弟方法很好,值得推广,但一次带一个太慢了。分局决定用监督39艇作为教练船,由我作辅导老师。抽调了3名河校中专毕业生和4名在监督艇上工作的驾驶员共7人组成了分局第一批引航员培训班。”
5天时间里,吴民华讲解了申宁航段有关航道、避让、障碍物等情况,用监督39艇现场实操来回航行。白天轮流学习引航操作,叫舵、拉汽笛、摇车钟,遇有不对的地方,随时讲解、随时纠正。夜晚学习航道图,掌握沙滩、沉船、礁石、过江电缆的位置,熟记每个水道的航标、灯光、距离和参考航向。到第二天白天又来印证,对重点海轮航道反复走,以加深记忆。
在时代的熔炉里,以吴民华为代表的一代代长江引航员努力探索,不断取得引航技术的改进和突破,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有序,服务运输生产提质增效,为长江航运事业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上世纪80年代长江引航员,前排右二为吴民华。
吴民华作为新中国早期培养的船舶驾驶员和引航员,职业生涯跨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他既继承了旧中国引航业务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又学习掌握了适应新中国长江航运事业发展的新技能新要求;既参与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引航任务,又在工作中培养了大量新的长江引航员,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长江引航事业的承前启后者。
长江对外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在长江尤为迅猛。长江引航管理体制紧跟长江航运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向前推进。
1980年1月,交通部发文明确“进出长江港口的中国航行国际航线船舶及沿海各省进江船舶的引航,由长江航政管理局负责”,这标志着航政引航业务正式开办。此后,长江航政管理局陆续筹备组建专门的引航机构。(长江航政管理局于1965年,由长江航运管理局航政处改建而成。1989年,更名为长江港航监督局,2000年7月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海事局”。)1981年6月,南京航政分局引航站和南通、武汉航政处引航站相继成立。吴民华就是南京航政分局引航站的首批“大引水”。
1983年5月7日,是永载长江航运史册的日子。长江引航员陈守德、吴民华、施岐元登上巴拿马籍“日本商人号”,引领该船顺利靠泊张家港港,拉开了长江各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序幕。“日本商人号”是中国长江港口对外改革开放以后进入长江的第一艘外国籍船舶。总吨位7183吨,当时满载11024立方米木材。
“日本商人号”进人长江前夕,长江引航员仔细研究预测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和不利因素,先后考察南京、上海航道段(站),了解所经航段水深情况,特别是白茆沙南水道浅区变化,并认真查阅航道图;根据天生港、青龙港有关潮汐资料,反复推算白茆沙南水道浅区的高潮时间和潮高;组织当时仅有的几艘监督艇在外国籍船舶到达的主要航段维护秩序;与张家港港区、码头有关人员座谈,研究外国籍船舶靠离泊作业方案;邀请英语专家对引航员进行英语口语培训,将英语操作口令录成磁带让引航员带在身边随身听、背、记、读。此外,还邀请省市有关同志讲涉外保密纪律,讲解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礼仪,如何不卑不亢,如何吃西餐……为此次任务作好了充分准备。
当天6时15分,3名引航员登上“日本商人号”,15时30分准时抵达张家港一号泊位。15时40分,全部缆绳带妥。前后历时9个多小时。5月20日,3名引航员又将“日本商人号”顺利引领出江。吴民华说“当看到中国国旗在船顶上升起,宣誓领土主权,感到非常激动自豪!”
1983年5月7日,吴民华等3名引航员完成日本商人号引航任务。
把世界引进长江 把长江引向世界
1984年长江航运体制改革实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长江引航的公益性、独立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港监引航逐渐成长为长江引航的主体,但是其他类型的引航组织依然存在,有的还得到较快发展。
据长江港监局1995年的不完全统计,除长江港监局所属12个引航机构外,长江干线还有大量企业引航组织以及海运局、口岸委、地方港监和航运企业等多个引航组织。这造成引航力量配备不均,有的引航员不够用,有的力量过剩。引航生产调度上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与迅猛增长的长江航运市场明显不相适应,甚至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建立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引航机构势在必行。
1997年4月,在长江港监局前期认真筹备的基础上,长江航务管理局下发《关于组建长江引航中心的通知》,明确了机构名称、级别、性质以及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各事项。同年6月18日,长江引航中心在江苏太仓浏河口正式挂牌成立(后迁址江阴市),长江引航事业迎来了科学发展的崭新阶段。
1997年6月18日,长江引航中心成立。
根据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惯例,外国籍船舶进入长江航行,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政府的法律、法令,服从中国行政机构的管理、监督、检查、检验,实行强制引航制度。
外国籍船舶是“流动的异国国土”。引航员作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既要保障外国籍船舶航行安全及时,监督外国籍船舶严格遵守中国有关法令法规,又要和外国高级船员交往相处,代表主权国处置各种行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体现着我国水运发展的综合水平。
“我们引航员要学习了解各类外国船舶,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神圣使命,保障港口、船舶安全的工作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82岁高龄吴民华说起这一段,双眼含光,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
长江引航中心成立26年来,从年引领船舶不足1万艘到现在每年6万余艘,共计引领中外船舶进出长江超过100万艘次。长江引航员们挥洒汗水,绘就了巨轮穿梭、大宗货物进出大港大城的新时代长江航运壮丽图景,推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长江引航中心引航员引领50万吨海上世界轮。
无论是老一辈的吴民华,劳模团队姚泽炎、王荣达,还是新时代的长江引航“抗疫专班”,长江引航员接续书写荣光,践行“为国引航、服务长江”“把世界引进长江,把长江引向世界”的崇高使命,始终屹立在澎湃江潮的最高处。他们铸就的“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长江引航精神永远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时代凯歌。
新时代的长江引航员。
图片源于:中国水运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