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25日消息(记者张佳琪)从全球规模最大和单机平均作业效率最高的自动化码头,到全球领先的“大智号”智能散货船、全球规模最大的船舶自动识别和船舶交通管理网络,再到即将建成的全球覆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项项“黑科技”汇聚在一起,将我国的智能航运发展助推到了新阶段。今日(25日),第二届“新时代·大航海·强国梦——智能航运与创新发展”峰会在上海临港召开,为智能航运展示、交流搭建了产、学、研的交互平台。
智能航运全面实现并非坦途
今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印发实施。《纲要》提出,要广泛应用智能高铁、智能道路、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数字管网、智能仓储和分拣系统等新型装备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在此次峰会上,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大使徐祖远表示,作为一种航运新业态,智能航运将传统航运要素与现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航运生产环节更经济可靠、日常运行环节更安全环保、监管和服务领域更智能高效。
然而智能航运的全面实现并非坦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二级巡视员曾晖表示,智能航运技术发展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航运业关键载体,船舶建造周期长、投资水平较高,行业需求变化难于准确预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智能航运发展的基础。“我国目前仍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先进技术在智能航运各核心要素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对智能航运的发展,徐祖远则表示,各政府部门要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把握《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中的各项总体要求,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阶段落实十项重点任务。同时,各方应以更具体、更有效地行动推动智能航运的发展,要坚持把注重规划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坚持把智能航运产业支撑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命线;坚持把对重点示范工程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抓手;坚持把完善机制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保障;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
当前航运正处于向智能化过渡阶段
本次峰会上,《长三角智能航运发展报告》(简称《报告》)发布。《报告》对长三角及我国智能航运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智能航运发展现状,分析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五大基本要素分布情况。
《报告》指出,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业在智能船舶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科研攻关取得积极进展,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初显成效,已形成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智能航保是智能航运发展的重要内容。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在国际前沿理论技术跟踪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均有所突破。
《报告》提到,我国港口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成熟,以及更多智能化码头运营经验的积累,智能化港口发展方兴未艾。我国自动化码头建设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自动化码头已具相当规模、自动化码头的关键技术设施研发已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国正在形成全自动化码头的标准体系,并逐步被国外港口所接受。同时,5G正助力港口智能化建设,相关企业已加紧探索和积极布局。此外,芜湖港面向内河中小港口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平台示范项目建设启动,标志着内河港口向智能化发展开始了积极尝试。
在智能航运服务方面,我国在航运电商平台、航运金融、航运交易、信息服务等领域均有不少创新并走向智能化。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智能航运服务发展的活跃集聚地,涌现了许多航运服务新业态,吸引了资本的广泛关注和投入。
海事是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保障系统。在智能航运监管方面,近年来,全国海事部门发挥科技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构建“智慧海事”,大力发展电子巡航系统,实现船舶立体化监管、数据信息共享,有力地服务水上交通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报告》经过对智能航运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航运正处于自动化、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过渡的阶段。
智能航运将打造“新大航海时代”
今年5月,七部门联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为智能航运未来30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见》指出,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基本完成智能航运发展顶层设计;到2025年,突破一批制约智能航运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全球智能航运发展创新中心;到2035年,较为全面地掌握智能航运核心技术,智能航运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到2050年,形成高质量智能航运体系,为建设交通强国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智能航运的未来发展趋势,《长三角智能航运发展报告》指出,智能航运将为千万艘船舶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的航海支持,实现智能港口与船舶间信息的精准对接、开启无人船自动航行的新纪元,打造“新大航海时代”。
在“新大航海时代”,智能自动、无人驾驶的自主航行船舶将是海运业的主要力量。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姜明宝表示,要分阶段实施推进智能船舶技术应用的重点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进一步明确智能航运发展路线图;要加快构建智能航运保障和治理体系,为智能航运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要全方位推进交流与合作,鼓励开展产学研用协力创新;要聚焦智能航运应用和管理难点,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和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