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buenaventura/Shutterstock.com
10月10日,中国远洋鱿钓发展30周年总结大会在浙江舟山举行。远洋鱿钓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洋性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鱿钓装备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国家渔业装备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波对此进行了解析。
鱿钓渔船已达615艘
大洋性鱿鱼占世界远洋渔业总产量的5%,被世界粮农组织(FAO)确定为“最具持续开发潜力的三个海洋渔业种类” 之一,因此被世界各国竞相开发。1989年,上海海洋大学“蒲苓号” 实习船受命赴日本海、俄罗斯海域试钓鱿鱼取得成功, 实现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零”的突破。
据贺波介绍,截至2018年底,我国鱿钓渔船已达615艘,累计鱿鱼捕捞产量700万吨、产值近1000亿元,约占我国海洋捕捞产值的5%。如今,远洋鱿钓已经成为我国远洋渔业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开展远洋鱿钓渔业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韩国、日本较为集中。其中,日本、韩国远洋钓船船型规格大,船长70~90米,装载能力800~1200吨,日冻结能力70~90吨,主要装备有自动鱿鱼钓机、水上集鱼灯系统、水下集鱼灯系统等设备,并且都装备了先进的通信导航助渔系统。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则以60多米及70多米专业钢质鱿钓渔船为主,根据不同渔季可兼作秋刀鱼渔船,主要捕捞装备有自动鱿鱼钓机、水上集鱼灯系统、水下集鱼灯系统、探鱼声纳等,有些配有舷侧滚筒、专用绞机、秋刀鱼集鱼灯系统、吸鱼泵、鱼水分离装置、选别机等全套秋刀鱼捕捞装备。
鱿钓渔船工作原理/afma.gov.au
鱿钓装备向国产化转变
我国远洋鱿钓渔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及兼作到专业鱿钓、从小型到大型的发展过程,鱿钓装备也从全部依靠进口向国产化演变。贺波介绍说,我国早期远洋鱿钓渔船多由1988年以前建造的8154拖网渔船改装而成,其余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造或从韩国、日本购进的金枪鱼钓船改装而成。
在国家远洋渔业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大批新型专业鱿钓渔船自“十二五”以来陆续建成投产,我国鱿钓渔船的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也显著提升。目前建造的专业鱿钓渔船一般总长60~80米,装载能力500~700吨,日冻结能力30~48吨,在阿根廷渔场的船舶最大日速冻量超过100吨。
在设备配套方面,远洋鱿钓甲板设备以及秋刀鱼成套捕捞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此外,水下集鱼灯控制系统、海锚及海锚浮球等已基本实现国产化。远洋鱿钓最主要的渔具产品是鱿鱼钓钩(机钓钩),由捷胜海洋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开发后,国产钓钩完全替代了进口。鱿钓尼龙线座根线全部实现国产化,仅部分细钓线需从韩国进口。
鱿鱼钓机是鱿钓渔业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国内水产院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日本产品进行了仿制研究,后来渔业企业、机电企业都对此进行了开发研究,但都因产品稳定性较差等因素未被市场接纳。目前,由捷胜海洋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研发的新一代鱿鱼钓机已进入实船测试阶段。
不过,鱿钓装备国产化仍然面临一些短板问题。贺波分析,在集鱼灯系统方面,金卤灯国内品牌仅占有小功率产品的小额市场,水下放电灯泡、水下放电灯具、水下灯电缆也全部依赖进口。此外,探鱼声纳系统及探照灯全部需从日本进口,通信导航系统装备也基本为日本进口产品。
未来呈三大发展趋势
关于我国远洋鱿钓装备发展趋势,贺波分析,鱿钓环境与市场不断变化,应开拓思路,开发新的增长点。其中重点是推动近海鱿钓渔船的发展,大力发展近海鱿钓业,实现新鲜鱿鱼市场供应和近海鱿鱼捕捞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日本是远洋鱿钓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目前,日本已逐步退出远洋鱿钓渔业市场。但是,日本、韩国仍有大量近海小型鱿钓渔船。我国鱿钓渔业已从当初日本海单一渔场扩展到三大洋四大海域,但有效作业渔场不够宽阔、鱿钓渔船过度集中、产量日益降低、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进一步拓展国内鱿鱼市场的产业趋势下,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近海鱿钓发展必有可为。
其次,通过对现有远洋鱿钓渔船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减少人员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是下一步远洋鱿钓装备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新型远洋鱿钓船陆续建成投产,鱿钓行业“船多船员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引发劳动力紧缺及用工成本上升、船员业务技能素质下降、企业间恶性竞争等现象。船员紧缺已成为当前远洋渔业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全自动加工线、全自动速冻平板、自动提升机、自动脱盘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将有效替代部分人工操作,促进鱿钓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鱿钓装备还将加速向绿色、节能、环保型作业方向发展。例如,在灯光诱集方面,传统灯泡将逐步被LED集鱼灯取代。国内外对渔船防污染要求的不断提高,更会对鱿钓渔船技术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渔船声纳
用科技创新破解远洋渔业劳动力瓶颈
随着老旧渔船的淘汰更新,我国远洋渔业整体装备的技术和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远洋渔业船队。但是,远洋渔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短板问题,船员紧缺就是其中一个。在远洋渔业生产中,除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远洋捕捞劳动力日渐稀缺及用工成本上升,已经对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远洋渔业船员紧缺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仅仅依靠国内劳动力来培养补充船员是不够的,由于远洋捕捞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艰苦等因素影响,许多年轻人已不愿从事捕捞生产工作。可见,远洋渔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船员紧缺有其必然性,这也正是一些国家逐步退出远洋渔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远洋渔船动力设备、捕捞设备、保鲜和加工设备、助渔和导航设备等的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不断提高,船员技能素质难以满足各种新技术应用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引进使用外籍船员可以成为远洋渔业企业补充劳动力的新选择,但也面临一些现实难题。作为全国远洋捕捞外籍船员首创试点口岸,舟山远洋渔业中的外籍船员已超过2000人。未来,使用外籍船员将成为国内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也应看到,规范外籍船员行业管理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也因劳动力缺口而大批雇佣远洋渔船外籍船员,但这并没有改变这些国家和地区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减弱的事实。
以科技创新推动远洋渔业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是解决远洋渔业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不断走向深度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大势所趋。在远洋渔业领域,可以替代人工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辅助设备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相关船企应充分认识其中机遇,并牢牢抓住,利用现有渔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加强渔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的开发和协同配套,进一步为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