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改变世界,科技改变水运
7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交通水运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水运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交通水运的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水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我国水运科技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打造创新引擎,科技引领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水运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研能力建设的70 年——
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示范引领。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立足行业实际认定建设了一批行业重点科研平台,截至2017年底,交通运输部认定建设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总规模已达137个,包括52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8个行业研发中心,19个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依托上述平台,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建设了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科技部支持下建设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批重点科研院所脱颖而出。1998年6月,交通部长江口深水航道科学试验中心正式成立,它填补了上海的港口、航道工程及水利、水运工程领域缺少功能齐备的大型河工、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的历史空白。1998年,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成立,加强了政府顶层设计和规划职能,为部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公路科学研究院、水运科学研究院、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等,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群星汇聚。多年来,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和专项培训计划,培养、锻炼和汇聚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英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今年1月,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开展 2019年度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多年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在各单位的大力推进下茁壮成长。科研骨干和优秀团队承担起重大任务,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和团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攻克关键技术,科技支撑突破世界级难题
70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难度高、技术复杂的重大交通工程,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这是重大技术及装备研发、技术和方法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的70年——外海开敞式深水码头建设。2018年12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自2002年以来,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开创了我国建港史乃至世界建港史上,在高流速、高含砂量海域,离大陆30公里的外海孤岛建设大型集装箱港区的先例。洋山深水港工程、大连港30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工程等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成套外海开敞式深水码头设计和建造技术。
2、巨型复杂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党中央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工程建设目标:航道水深12.5m,分三期实施。在河口治理和深水航道整治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世界上巨型复杂河口治理的成功典范,2008年1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通航建筑物关键技术。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规模举世无双, 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在工程总体布置、超高水头船闸输水设计、高边坡设计施工、大型人字闸门及启闭机设计制造安装、船闸运行自动化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200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西江水运主航道通航枢纽建设、乌江构皮滩通航关键技术研究等,使我国在高坝通航技术领先世界。
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2011年,交通运输部设立黄金水道重大专项,针对制约长江和西江黄金水道的技术问题,设置了13个项目、61个专题,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突破通航条件及船型标准、航道系统整治、枢纽通航、信息服务与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涵盖标准规范、理论方法、新材料与设备、软件系统四大类的先进实用成果。专项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提升长江、西江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保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港口装卸技术与装备制造走在世界前列。为了提高沿海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企业技术开发计划大力支持集装箱港口机械的研发,从引进、组装,到集成、创新,掌握了集装箱码头双吊具工艺、重载超高自提升式安桥吊装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装箱港口机械产品。我国自主建造的40万吨矿石船舶、LNG船舶、大型集装箱船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拥抱信息时代,科技成色彰显高质发展
70年来,我国在先进物流组织、运输装备标准化和运输服务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大力发展智能交通。这是信息化智能化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水平、安全应急和生态环保技术赋予水运科技亮色的70年。
在集装箱运输组织领域,上世纪70年代,交通部主持了“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工业性试验”,以上海港为枢纽港,建立了干支衔接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和示范模式。并于“八五”期间在大连、天津推广,在青岛、广州等18个口岸使用了集装箱运输新单证,我国集装箱运输走上了正规化、标准化的道路,2018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1亿 TEU。
在智能交通领域,重点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态感知等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在船联网、物流信息平台、出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随着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的建成运营,港口装卸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今年1月,青岛港建成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2015年1月,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正式向社会推广应用;今年9月30日,整合了长江全线航标、水情、航道尺度等动态信息资源的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全面联通运行。航标遥测遥控技术已全面打通无线网、AIS、北斗、海事卫星等远程传输通道,实现了航标运行状态监测的远程化、实时化和智能化。
在安全应急领域,2011年成功研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完整的VTS系统,2016年3月,连云港海事局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化VTS系统 PRIDE VTS 1000。上海打捞局2014年实现了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大深度饱和潜水技术跻身国际前列。1977年展开的打捞“阿波丸”号,“南海一号”考古、世越号打捞等重大事件,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能力和水平。深海遇险目标搜寻、水下沉船三维点云成像技术、水下精确定位技术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飞行救助实现了复杂气象条件下跨区域长距离救助,救助直升机海上应急处置的技术走向成熟。
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开展了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基础设施与工艺设备节能、水环境保护等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进步。1985年,交通部组织开展了对近海环境污染的预测工作;1987年立项开展了充气式橡胶围油栏的研制;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面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如今,水运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广泛应用,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通过透水框架、护岸鱼巢等生态技术,形成了系统化的生态航道技术体系,被评为“内河航道生态环保示范工程”。
“交通强,水运必须强”,水运现代化已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核心篇章。我国水运业正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突破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持续提升行业科技内涵,构筑起支撑国家建设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