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伴随悠扬的丝路驼铃,西汉张骞以及一队队商旅一路西行,跨越黄沙瀚海,用脚印串联起连接亚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之路。
往事越千年。21世纪的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一群山东港口人来到了郑和宝船都未曾涉足的非洲西海岸,在几内亚的红土地上建港采矿、铺路架桥,架起中几贸易互通、人文相融的金桥。
今天,让我们跨越11400海里的遥遥大洋,走近万里之外拼搏创业的山东港口烟台港几内亚铝矾土项目团队,品味创业者的苦乐年华,分享奋斗者的无上荣光!
为了光荣与梦想:
国家至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铝土矿资源的“穷国”。多年来,中国铝业的原料供应,一直依赖于东南亚、澳洲等地。2014年1月12日,印尼宣布停止出口铝土矿。有关国际供货商宣布将原本55美元/吨的价格提升到60美元/吨左右,并有继续上涨的趋势,这让中国铝业进口成本持续攀升,面临“空有宝马,槽无草料”“望天吃饭,等米下锅”的窘境。
几内亚红土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东风劲吹,人们将视线投向了遥远的非洲。在西非,总面积24.6万平方公里的几内亚共和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一强的高品质铝土矿资源,铝土矿总储量居世界第一,但限于自身实力,急需拓展矿石生产和出口渠道。
一边是中国企业的“嗷嗷待哺”,另一边是几内亚对投资开发的渴望期盼。
2014年,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中国魏桥创业集团、烟台港集团和几内亚UMS公司经反复磋商,决定由“三国四方”联手成立“赢联盟”,合作开发铝土矿资源丰富的几内亚博凯,共筑从几内亚到中国的物流大通道。
这注定是一条前景美丽却过程艰难的道路,包括建设博凯内港多功能重件码头、建设矿山开发及营区等项目,打通中几便捷的物流大通道。
2014年12月,工作组抵达几内亚
2014年年底,由烟台港旗下的港通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和中交航务工程公司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和测量队受命抵达几内亚,在异国他乡开始了建港选址的跋涉与勘测。
钻密林,趟河流,风餐露宿
几内亚自然条件恶劣,且缺乏波浪、工程地质等基础资料,勘察难度大。工作组和测量队凭借仅有的谷歌地图,按图索骥,一路钻密林,趟河流,风餐露宿,实地勘察验证。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设计院同事们则凭借前方传回的资料接力印证、绘制图纸。
短短50天,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几内亚博凯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博凯港码头水域及陆域共约80余平方公里的地质勘查和水深测量任务,为码头设计积累了准确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建设大军进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港艰难百战多:
党旗引领,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2015年4月,博凯正值旱季,焦热似火,风卷红尘。“赢联盟”项目港区建设主力军——烟台港300多人建设团队,背负希望,正式进驻博凯荒原,开始了港口建设。
向埃博拉病毒“逆行”的三百勇士。建设团队赴几内亚时,正值埃博拉病毒肆虐,驻几外资纷纷撤资撤员。但这丝毫没有阻挡烟台港建设团队的报名热情。党员干部带头,大家踊跃报名,人数远超编制。在从法国巴黎转至几内亚的飞机上,乘客寥寥无几,几乎成了烟台港的“包机”。
面对病毒危险和艰巨的建设任务,烟台港团队坚持党旗引领,“项目干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迅速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团队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针对职工的担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稳定队伍情绪;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白天大干,雨天巧干,晚上抢干,抱着“开拓创新,干则必成”的必胜信念扎根几内亚,每名成员都是一个最坚强的战斗堡垒。
几内亚史上最强的“中国筑路队”。从矿区到码头,中间要经过近30公里的道路,这可是矿区的“生命线”。
然而,几内亚的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旱季时,路面是一层硬壳、坑洼不平,大家开玩笑说“坐在车上能颠得肚子疼”;雨季时,路面就成了一片沼泽,运矿车跑几步就会深陷泥潭。
项目团队全体总动员,党员干部带头,不管是做设计的还是搞建设的,不管是管运营的还是监理的,人人浑身泥浆,手搬肩扛运石头,硬生生抬高了路基、加固了基础,修出了硬化路、齐心路,让当地村民惊讶不已。
此后,他们又修建了在几内亚赫赫有名的“赢联盟大桥”,天堑变坦途。
“博凯到港区原本没有路,大家都垫上一块石头,也就修成了路。”项目团队用实力展示了中国“基建狂魔”的本色,更印证了干则必成的钢铁意志和决心。
疟疾、洗澡以及维生素片。几内亚肆虐的疟疾,俗称“打摆子”,让人身上一阵热一阵冷,严重时可能致命,团队80%的成员都得过;大家住的是临时板房,晚上要经历“毒蚊子大轰炸”,咬上就是一个“大红包”,几天不退,还可能传染疾病;冲澡的地下水虽经过净化,依然有一股沼泽地里的臭味......
为此,烟台港调动全港力量,全力支援非洲前线。
每日三检
加强保健,每天测三遍体温,体温正常才能进场工作;给宿舍配上蚊帐,自己动手砍树枝当蚊帐杆;熬制绿豆汤,一路颠簸送到工地现场;给每个人配发维生素片,弥补蔬菜不足......
历经100天艰苦卓绝的鏖战,2015年7月20日,两艘8000吨的驳船顺利停靠在刚刚完工的博凯港码头。这是迄今为止几内亚努涅兹河上成功外运的第一船铝土矿,标志着几内亚博凯内港码头项目胜利投运。
几内亚共和国总统阿尔法·孔戴、时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卞建强、“赢联盟”合作伙伴、几内亚政府官员、来自山东港口烟台港的建设者们,共同出席运营仪式
这是中国人亲手创造的“奇迹”,快速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出口、运输体系,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延伸,如同一条有力的脐带,滋养着中国与几内亚的经济母体。
运营仪式上,几内亚共和国总统阿尔法·孔戴动情地说:“四个月前,当他们告诉我今天要进行启运仪式,我并不相信他们能完成。但是今天,装船启运的仪式成功举行,中国企业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中国效率”震惊全球:
攻坚克难,只争朝夕
2015年5月,运营团队先遣队迅速进驻几内亚,他们会同先期抵达的建设及监理团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奋斗创造了属于中国和山东港口的“中国效率”。
努涅兹河上“十八罗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码头施工、职工生活的物资、设备,全部都需要从国内运到几内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从博凯内港锚地过驳货物便成了唯一通道。由许波、姚树发带领的18人过驳团队承担了这一特殊使命。
每一次“跳帮”,都是一次挑战
从拖船登上大船,需要先“跳帮”,再爬上25米高的软梯上船。脚下就是无遮无挡、波涛翻涌的大海,每一次“跳帮”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与国内过驳散货不同,在几内亚过驳,主要是件杂货尤其是大件货物。几内亚海况恶劣,浪急、涌大、风疾,最大涌差达到四、五米,曾经将大船上的缆绳扯断了45根,难度可想而知。
过驳团队成员在拖轮上小憩
过驳团队每次登船每人只带一条毛毯、一件救生衣、一个凉席,累了就在船上打地铺,最长的一次25天没下船。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驳团队创造了89小时过驳“恒久”轮10驳、1.5万吨件杂货的最高纪录,用行动诠释了山东港口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2015年,第一艘“韦立信心”轮装满17.8万吨,整整用了两个半月,码头吞吐量当年突破100万吨;2016年,吞吐量达到1100万吨;2017年完成3200万吨;2018年完成4200万吨;2019年预计达到4430万吨。
短短5年,博凯码头吞吐量增长了43倍,一条18万吨的CAPE船,现在只要一天就能完船。
而运回中国的铝土矿,也源源不断输送到山东、河南、山西等更多国内企业,转化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依托“三港两航”建设,“赢联盟”成功打造了中非铝土矿供应链,由山东港口烟台港主要负责参与运营的供应链全链条港口铝土矿总量约2亿吨,山东港口由此与几内亚成功实现“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极大提升了山东港口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山东港口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同时,中非铝土矿的成功合作,还帮助中国铝业夺回了国际市场定价权。2015年首船“韦立信心”轮到达烟台港后,澳洲进口铝土矿价格应声从60多美元/吨回落到50美元/吨以下,此后长期稳定在50美元/吨左右,有力保障了中国铝业原料供应安全。
这是山东港口人对国家最有价值的贡献。
魂牵梦绕家国情:
家是心中的国,国是心中的家
酷热、暴雨、潮湿、雷暴、狂风恶浪征服不了他们,蚊虫、毒蛇甚至埃博拉病毒、疟疾吓不倒他们,但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却给300多个山东汉子注入了铁汉柔情,哪怕工作再忙碌,也无法减少半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中交公司建设团队出发前不久,该公司几内亚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柳志华的父母相继去世,单位决定让他留在国内照顾家人,但是柳志华强忍悲痛,毅然决然递交了请战书。
项目混凝土搅拌站负责人赵洪忠90岁的老父亲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弥留之际,心心念念远在万里远的儿子。得知噩耗,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一言不发,晚上跪在营地院子里,朝着祖国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赵洪忠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常教育我爱国家、干好活,给我起名叫洪忠,我把这‘忠’留在岗位上,老人会高兴的。”
刘绪恒回国休假后恰逢重阳,跟妻子商量要去看望姥爷,妻子这才小声告诉他,老人已经走了。这个在几内亚再苦再累没吭过一声的七尺男儿顿时失声痛哭。
还有刘建辉、孙方进、李树涛、王甲赟、刘军利……在几内亚,很多人都承受了亲人离去的痛苦,但家人担心影响他们工作,纷纷叮嘱领导别告诉他们。自古忠孝难两全,滚滚流淌的努涅兹河水,尽是山东港口好男儿的赤子情、英雄泪。
难忘那棵“消息树”!在几内亚工地上,要找到一个稳定的手机信号点,并非易事。转来转去,大家发现在一个土堆上的一棵大树下竟然有3G信号。于是,这树便成了一头连着亲人、一头连着几内亚的“消息树”。大家纷纷攀着绳子爬到树下,在荧光闪闪中诉说思念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事业未成不须归。2016年春节是大部队在几内亚过的第一个春节。这一天,营地里大师傅们做了丰盛的年夜饭,山东港口烟台港领导特意到几内亚陪大家过节。“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一曲《鸿雁》,唱得人人泪流满面。同饮杯中酒,饮下的是壮志豪情、家国乡情,化作了信念使命。当祖国和港口事业牢牢镌刻在每个人心头,困难就不再成为困难,而梦想却注定要变成现实。
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篝火晚会,一起动起来
齐风鲁韵,共舞努涅兹河畔。在几内亚,传承着齐风鲁韵的山东港口人不断融入当地社会,以尊重、包容、发展、共享的理念与几内亚人民成为了亲人和朋友。
他们为当地村庄打井、修学校、建医院、修缮道路、架起桥梁,修整、养护了超过40公里的社区、村庄道路,为当地提供了近3万个就业岗位,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条件。
如今,附近的卡突古玛村民建起了别墅,开上了崭新的摩托车,被当地人羡慕地称为“小中国”,成了“以港兴村”的典范。
在努涅兹河畔,山东港口人用发展的行动和美德,诠释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东方文明真谛,与古老的非洲文化交融,书写了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如今,又一批新团队成员即将踏上赴几内亚的奋斗之旅。
从这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团队身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一种大局至上、敬业报国的精神在昂扬;一种团结协作、握指成拳的精神在凝聚;一种无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迸发;一种超越自我、勇担责任的精神在传递;一种攻坚克难、干则必成的精神在激荡。
我们坚信,拥有这般精神,如此信念,“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丝路盛景一定可以再现,山东港口“港通四海、陆联八方,口碑天下、辉映全球”、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愿景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