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行各业都在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港口业也不例外,各港口为保证防疫物资的及时运输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并且多地港口均减免了客户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堆存费以及其他费用。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各港口也不忘抓好生产。近日,山东省港口集团、辽宁港口集团相继发布1月生产数据,山东省港口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21亿吨,同比增长6.3%;辽宁港口集团实现“开门红”。为何在疫情的冲击下,北方两大港口生产仍能保持增长?疫情会对我国港口造成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行业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
局部港口生产受到疫情波及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最重要的工作。困难面前,我国港口生产、战“疫”两手抓,实现了量效齐增。
近日,记者从辽宁港口集团了解到,疫情发生以来,该集团除采取各项措施、严守疫情防控外,1月完成各类船舶作业近1900艘次,装卸火车16万余辆,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超4300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铁矿石、煤炭、商品车等传统优势货种增势明显,下属多家码头公司生产经营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港口整合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
山东港口集团则在战“疫”的同时大力推进生产发展。1月份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4%。其中,该集团春节假期前7天完成货物吞吐量2471.2万吨,同比增长15.2%;完成集装箱51.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7%,进一步巩固深化了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发生在武汉及周边的长江沿线中部地区,因此1月份辽宁、天津、山东等省市港口受疫情影响较小,依然保持增长态势。而且疫情爆发阶段主要集中在1月中下旬的春节期间,因此目前中国港口1月份的生产数据尚不能完全反应疫情对中国港口业的影响,北方港口的贸易增长属于正常现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谢文卿表示。
谢文卿认为,目前,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沿海地区是人员流动密度相对较高的广东、浙江等省份,上海、宁波舟山、深圳、广州等地港口生产业务均已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出现增速下滑与负增长现象。2月份,随着部分国际班轮公司撤并航线、大宗商品贸易量萎缩,港口生产形势将更加严峻,而北方港口也将在疫情影响下大概率出现负增长。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疫情对港口的生产已经显现。近日,除湖北外,其余各省已陆续复工。但因为各种原因,港口业急需的集卡司机却无法到位。他介绍,据一家集卡公司统计,服务于上海和宁波地区的集卡车司机中,约有90%尚未返回工作岗位,这势必影响港口生产。
长江沿线港口影响较大
此次疫情从武汉开始爆发,随后波及湖北全省乃至全国。专家表示,疫情对沿海与长江港口的生产都会造成影响和冲击,但由于武汉等长江中游地区疫情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因此疫情对长江内河水运及内河港口造成的影响将更大。
专家认为,沿海与长江港口生产受影响原因有所不同。“因为疫情,长江内河水运的煤炭、矿石、矿建材料等大宗商品需求将降低,从而导致港口货量减少。而货物和船员的检验检疫要求都将进一步延缓货物出运时间和效率,也对港口物流存在一定影响。近年来,中国内河港口货物和集装箱的增长速度都明显快于沿海地区,但在疫情影响下内河港口的增速或将出现明显回落。”谢文卿进一步解释,对于沿海港口来说,一方面,内陆腹地通过江海联运出口运到沿海港口的商品会减少;另一方面,大宗商品、集装箱和油品等多货种的进出口会受到影响,内外共同作用导致港口生产下滑。“放眼全球,由于各国对疫情传染性的担忧,国际贸易需求或将有所下滑,部分订单或将面临取消风险;而疫情期间物流延迟也将导致部分工厂订单面临违约风险。在此环境下,国内港口一季度生产形势严峻,面临负增长可能,影响甚至会波及二季度。”
据了解,部分国际的贸易管制及离开中国船舶船员14天无症状才被允许靠泊的限制,将严重影响船公司运营效率,导致大量国际航线撤并,尤其至东南亚等地区的近洋航线受到影响最大,国际干线可能转移至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际枢纽港。
“此外,短期内由于物流企业延迟复工导致港口库存高企,大量集装箱、干散货滞留港口,会造成拥堵,港口企业经营效率或受到明显冲击。为缓解疫情期间货主提货担忧,港口企业主动减免货物在港堆存费,这让港口企业也面临营业额降低所带来的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谢文卿分析说。
政企合作将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举国上下都在打一场防疫阻击战。相信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终将过去。但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已无可避免,港口业该怎么做才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呢?专家表示,只有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才能做到生产和战“疫”两不误,尽量减少因疫情对企业产生的冲击。
“疫情期间,港口生产最大的作用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保障物资运输带来社会安定。港口无法保障货运通畅,易导致局部地区物资匮乏引起恐慌,所以建议政府给予港口重点支持和保障。”谢文卿说,“比如港口运输尤其是集卡车辆需要大量司机,所以当前港口业最大的影响是担心传播而导致人员无法及时到岗。建议政府协同物流企业和港口企业加强对卡车运输司机的调配和健康管理,同时优先保障运输人员的口罩、消毒水等物资。”
谢文卿表示,对于具有疫情风险的口岸环境,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可由各地政府对疫情期间开展物流运输和配送的司机等人员给予临时性补贴,并对船公司靠泊码头适当给予费用减免。”谢文卿进一步建议,疫情期间,为保障安全同时尽可能降低对口岸效率和运输效率的影响,可对非必要审查通过电子申报等方式降低现场办公需求,同时加强现场人力,保障运输;鼓励错峰运输,尽可能避免船舶集中到港导致人员集中,尤其对从疫情严重地区来港船舶和人员给予重点照顾。
此外,国家还应对港口业实施精准金融支持政策。“国家现在针对所有企业的金融和制度性支持政策十分必要,有社保基数调整延缓、资金便利化等,这些对港口物流企业都有利好,但这些政策的影响对港口物流企业还略显不足。”谢文卿解释道。因此,他建议,针对重资产投资的港口企业同样给予低息或免息贷款,以保障生产运输的平稳有序,并缓解港口投资和人员劳动带来的资金流困扰。此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境外资本利用,鼓励使用外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在税收和规费领域也考虑尽可能减少车船费、港务费等收费标准,支持物流企业发展,降低物流成本。
那港口企业该怎么做?“从港口企业自身来说,应大力推进线上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同时大力发展港口自动化技术。”谢文卿说,疫情后,对于港口发展自动化技术,政府应给予扶持。主要可加强对自动化码头建设支持,鼓励更多港区采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技术,尽可能减少人员现场管理,大力推进自动化集卡车辆发展,鼓励5G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在码头的应用。
有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目前港口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只是暂时的。“疫情总会过去,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不会变,我们有信心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静待春天的到来。”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