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澳门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 > 港航动态 > 新形势下,如何提升中国油气产业抗冲击力?

新形势下,如何提升中国油气产业抗冲击力?

来源: 国际石油经济 发布时间:2020-04-07 6:00:00 AM 分享至:

2016年以来,中国原油年产量降至2亿吨以下,年均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分别不到10亿吨和2亿吨,且低品位和非常规资源占比达50%以上,增储上产遭遇瓶颈。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分别达到70%和45%以上,油气供应安全问题凸显。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能源行业的大变革大调整,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油气产业及其重要的国有骨干企业,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更好地承担起“种子队”的使命与担当,必须清醒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与不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01 中国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近十年来,中国油气行业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勘探开发技术,包括成熟探区精细勘探评价技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高含水提高采收率技术、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技术等。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与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非常规油气业务的发展。炼油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化工技术进步很大,许多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

1.1 中国油气行业在一些重点领域的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

近年来,中国油气行业在关键领域技术方面缺乏突破性进展,一些重点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品质劣质化,三低(低孔、低渗、低丰度)、重质和高硫原油比例增加;勘探目标多元化,勘探对象包括了常规、非常规,深层超深层、深水超深水等资源领域;开发对象复杂化,油藏条件包括高陡构造、高温高压超高压,储层非均质性强,井下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化,面临复杂地形、极端气候、海洋、冰冻环境等各种状况。油气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高含水、低渗透、稠油、碳酸盐岩、深层等领域,东部主力油田含水超过90%,产量递减加快,新发现油气80%属于低渗难开采储量,品质差,油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低。一些高端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例如深海勘探开发技术、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稠油超稠油油藏、页岩气与致密油气低成本开发技术,以及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成像测井装备、抗高温高压工具、旋转导向、深水钻采配套技术等,不能满足油气高效开发与增储上产的需要。

在炼化领域,低成本、高附加值及一体化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炼油技术在加工深度、能耗、收率、能量优化利用等方面与国外工艺差距较大,聚乙烯、聚丙烯等工艺技术还需购买专利获得许可。石化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原料低成本化和高值化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1.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油气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

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将中国列为其首要竞争对手,动用各种手段对中国打压遏制。美国以平衡不断扩大的美中贸易逆差为借口,挑起中美贸易摩擦,最后却落脚于指责所谓中国强制性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根本目的是谋求关键核心技术的控制权,打击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阻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油气产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且风险较高的行业。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油气行业的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乃至转型升级造成较大影响,进而有可能危及国家能源安全。因此,需要未雨绸缪,防止“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受制于人,提升油气产业基础能力与抗冲击力,这也是油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

02 中国油气产业抗冲击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目前,中国油气行业面临油气供给不足与成品油生产过剩的双重矛盾,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市场开放不够,行业竞争力不足,效率偏低,创新驱动不力,关键技术领域存在短板,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精准。深化油气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2.1 重点领域技术能力不足

中国油气资源丰富,拥有常规油、气资源量分别为1080亿吨和78万亿立方米,非常规油、气资源量分别为672亿吨和285万亿立方米。但中国剩余石油资源劣质化严重,地面与地下条件复杂。剩余资源的60%分布于山地、戈壁、沙漠、水域等困难复杂地面环境,64%的目的层埋深大于2000米,73%属低渗-特低渗资源。预计2035年国内2亿吨石油年产量的领域构成是:高含水6500万吨、低渗透及复杂深层7000万吨、稠油1500万吨、海洋5000万吨。

勘探开发领域的地质建模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储层精细改造技术、地质工程一体化决策技术等依赖进口。高端工程技术及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代际落差,数字检波器、耐高温高压传感器、智能芯片、旋转导向工具、深海工程装备等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炼化领域在加工深度、关键装置、炼化一体化等方面与国外先进工艺差距较大,大型乙烯成套技术主要引进美国KBR公司或UNIVATION公司技术,大型催化重整装置、丙烷脱氢装置主要引进美国UOP公司技术,炼化工艺过程模拟软件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在中美长期博弈的背景下,进口技术与装备存在极大的“卡脖子”风险。

2.2 工程技术服务高端和一体化能力不足

工程技术服务的问题表现在高端能力不足,国际市场占有率低。虽然中国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基本需求,但在高端装备与服务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2018年,全球海外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约为2650亿美元,在近400家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中,位居前列的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TechnipFMC这4家一体化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9%、5%和3%,合计占总市场份额的约30%,而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服)当年海外市场份额仅为0.9%。尽管中国在物探队伍、钻机数量等规模指标上名列前茅,在重装备、多人员的中低端服务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自主特色技术与装备,在高端服务市场竞争力较弱。2018年的海外定向钻井市场中,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国际科学钻井公司(Scientific Drilling International)这4家公司共占据了69%的份额。

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不足。国内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数量多、布局分散,少数企业具备一定的综合服务能力,多数企业仍处于向专业化分工过渡阶段。三大国家石油公司都具备物探、测井、钻井、油田工程建设及装备制造的全过程服务能力,但各个下属服务公司相对独立,一体化程度不足,管理层级多,整体合力不强。民营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有技术特色,但规模较小、业务单一、区域性强。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尚未形成能与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同台竞技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差。

2.3 市场开放程度不足

中国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准入壁垒较高。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负重前行,历史原因造成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内部市场保护较为严重。国有企业占据国内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市场85%的份额,民营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和国际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分别占10%、5%的份额。国有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关联交易占比高,中国石油下属钻井队伍完成了集团公司钻井工作量的70%,中国石化则高达90%。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和中海油服的国内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中国海油,占比分别达60%和90%。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石化油服)营业收入的一半来自中国石化,海外收入仅占30%左右。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对民营服务公司的准入限制较多,准入程序复杂。某一地区的准入资质不能在另一地区提供服务,一些重大技术服务项目还需要通过集团总部审批。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不充分,抑制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效率的提升。

勘探开发对外合作力度不够。前些年,由于国家政策配套不完善,民企、外企参与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兴趣不高,力度不大,并且BP和壳牌公司先后退出了四川盆地一些潜力不大的合作区块。近几年,中国一直在推动油气行业的扩大开放,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取消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勘查开采对外商投资仅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宣布从2020年5月1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净资产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公司,均有资格按规定取得油气矿业权。而此前民营、外资公司只有通过组建合资公司或合作方式才能在华从事勘探开采业务。中国全面开放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各类市场主体的加入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以国家石油公司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市场体系,对于增储上产、降本增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4 创新驱动不足

国内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员政治站位不高,对创新驱动的认知不够,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政策不协调。油气企业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人才使用和薪酬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够配套完善,政出各门、尺度不一的管理制度严重束缚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手脚。科研人员精力分散,疲于应付各类填表、报销、检查评估等事务。二是考核机制导向性不足。考核激励政策流于形式,不配套、不精准。项目长负责制、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双序列”等改革举措在实施中存在责、权、利不匹配、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制度设计仍需完善。成果转化投入不足,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转化能力不强。

03 提升中国油气产业抗冲击力的对策建议

3.1 设立重大专项,加快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加强战略谋划,继续设立油气重大专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公司协同攻关。大力发展以“大幅度发现经济可采储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大幅度降本增效”等为成果的系列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老区、低渗、稠油、深层、深水油气,以及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资源的高效开发。加快发展以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大型催化裂化重整装置、大型炼厂综合一体化及智能化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炼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3.2 着力培育世界一流的综合一体化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勘探开发对象的多元化、劣质化和复杂化,给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一方面,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开展高端装备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器件研发,大力提升原创能力和高端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要打破体制藩篱,全国一盘棋,加大专业化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走市场化道路,培育一两个能与斯伦贝谢、哈里伯顿比肩的融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形成先进制造新产业和石油工业的新盈利极。

3.3 推动更高水平上的市场开放与对外合作

围绕年产2亿吨原油“压舱石”目标,中国油气产业要勇于创新,充分释放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对外合作,提升资源接续保障能力。一是加大上游领域开放力度。不断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及民营资本进入油气风险勘探与开发领域;严格执行勘查、开采许可证时限管理和退出制度,促进勘探开发投入;建立储量交易市场,盘活存量,促进储量及时有效动用;进一步推动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面向全球引入先进的服务队伍与技术装备,助力增储上产与降本增效。二是加大国内外合作力度。加强国内石油公司间合作,通过联合研究、联合勘探、信息共享,推动勘探大发现、开发高效益;加强与国际石油公司及民营资本的合作,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探开发新格局。

3.4 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油气产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一是打造创新文化与机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增强科研人员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构建开放创新格局,聚集全球创新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项目长负责制、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双序列”等改革配套措施;优化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二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限制制度。完善科研绩效评价,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使真正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效。加强制度设计,充分发挥“产学研用一条龙”机制的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推动奖励、股权和分红等创效激励措施的落地实施;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技术交易市场与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与交易。

本文关键词:中国油气 标签:中国油气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澳门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澳门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条评论
    相关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