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刘梦兰在《鱼山蜃楼》中写道,“大小鱼山气吐银,惯看楼阁起鳞鳞”,说的是旧时岱山鱼山岛或出现过海市蜃楼。如今,在这座几年前鲜有外人光顾的小岛上,海市蜃楼正成为现实——一座国际绿色石化城正在崛起。
小岛上的“钢铁之城”
4月9日,风和日丽,记者乘船登上了位于岱山岛西面的鱼山岛。这样的登岛采访机会较为难得——由于鱼山岛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外人一般不宜登岛。岛上道路四通八达,交通繁忙,工程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路面微微泛起灰尘。驱车相继穿过炼化项目建设工地、工人营区后,记者登上了山顶的观景平台。
俯瞰,鱼山岛全景尽收眼底。在山丘与海岸线之间的平地上,一个巨大的“钢铁之城”映入眼帘:无数根大小不一的管道纵横交错,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巨型炼化设施串联在一起,部分炼化设施已投入运行,烟囱冒着白烟。
临近“钢铁之城”的,是一望无际的“超级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3万余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再往边上看,密密麻麻的活动板房排列得整整齐齐,这里是各施工单位的临时营地。
整个岛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生产建设秩序井然。
难以想象,鱼山岛从一个荒凉小岛变为如今的面貌,仅用了数年时间。2014年,国务院印发《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家规划确定的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曾经的垄断行业向全社会打开了大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国内最大的炼化项目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规划之初,就围绕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谋划的要求,确立了以“国际、绿色、民营、万亿、旗舰”为发展定位,以乙烯、芳烃等国内紧缺的高端化工品为特色,以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为愿景。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来浙江视察,对在鱼山岛规划布局建设民营绿色石化基地给予高度肯定,亲自过问推动这一项目尽早落地。
2015年6月,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其规划总面积41平方公里,分三期开发。其中,一、二期为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730亿元,共开发26平方公里。
浙石化一期二期共规划4000万吨/年炼化能力,年产芳烃1040万吨,年产乙烯420万吨,是国内最大,世界第五的大炼化项目。同时,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投资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也是迄今国内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负责该项目投资建设的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民营资本占股达71%。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三期开发15平方公里,将谋划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与现代制造业、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配套的石化新领域,形成世界级大型、综合、现代的石化产业基地。全面对接沙特阿美、BP、霍尼韦尔等世界500强石化企业,立足石化产业链开展国际化招商,积极招引高端化工品产业项目。同时,继续推进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延伸,加快中下游配套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十年任务四年完成
油气全产业链,加工是核心。众所周知,乙烯是石化产业的重要原料,乙烯产品占整个石化产品的75%以上,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乙烯下游产品长期存在缺口,需要从日韩等国家大量进口,2018年中国乙烯及下游产品的总消费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进口乙烯及下游产品超过50%,超过2000万吨。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是我国打破日韩等石化强国对乙烯、芳烃等重要石化原料垄断的标志性工程,被认为是中国石化产业迈入国际一流行列的扛鼎之作。其是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油气全产业链、落实“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工程,也是浙江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推动经济转型,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度、新优势的核心项目之一,对浙江省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420万吨乙烯产能投产后,将把我国的乙烯自给能力提高10%以上。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建成后,将会促成国内相关石化产品降价,为中下游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石化产业是纺织业的源头,也是服装业等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可以有力辐射长三角乃至长江腹地,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副主任程致高介绍,目前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50亿元。在各部门共同努力和支持下,项目一期施工进度打出了“浙江速度”,于2019年12月底全面投产,形成了2000万吨/年炼化能力,实现了“十年任务四年完成”的建设目标,创造了全国石化行业最快建设速度。投产以来,一期项目累计加工原油778万吨,产值257亿元,有效提升了芳烃等高端化工品自给率。二期项目预计到2021年投产。
建设中不断创造历史
建设过程中,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创造了多个“第一”:
建成国内最大苯乙烯蒸汽过热炉、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空分设备整体冷箱;
投用了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穿越长度最长的跨海定向钻;
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3000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是迄今世界单台重量最大的锻焊结构加氢反应器;
炼油环节中,380万吨/年重整装置是目前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重整装置;
2018年3月,浙石化32寸2号输油管线铺设入水,标志着我国采用全自动焊技术铺设的最大管径海管完工;
2018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等9家银行组团与浙石化签下了浙江省迄今最大金额的银团贷款协议,贷款总额达607亿元;
2018年底,浙石化项目配套的世界最高输电铁塔完工,整体高度380米;
2019年12月31日,世界最大乙烯裂解装置正式投料生产,这套乙烯装置采用9台乙烯裂解炉,单台乙烯产能为20万吨/年,它也是目前由中国企业自行设计建造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石化工业模块化项目。
制度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坚持走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之路,特别在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累计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116项,被全国复制推广27项,走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
2019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原油进口非国营资质政策正式落地实质运营。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获批原油进口配额,完成了项目投产前的原料准备。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文件赋予了浙江自贸试验区26条的开放发展新举措,对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给予了许多首创性、唯一性的特殊政策,在国内油气行业领域尚属首创。如“支持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这是2017年以来,地方炼厂首次有望获得非国营贸易成品油出口配额,有助于解决浙石化副产品出口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