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振华重工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早在4月初,236个海内外项目全面复工,复工率高达100%。部分生产单位的产能甚至超过去年同期。
振华重工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抓实抓细,坚持两手抓、两不误,科学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
复工至今,公司先后有35个项目100台设备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启程发往国内外用户码头和现场,其中包括21个海外项目的69台设备。
科学制定复工生产计划
“还有两周设备就要抵达用户码头了,我们要早点派人过去,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给现场交机带来影响。”1月20日,在项目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振华重工跨运车业务总负责人胡中望当机立断,决定提前派出项目部核心人员。
作为首批出口海外的中国跨运车产品,也是振华重工首个跨运车项目的交机保驾护航,该项目意义重大。
项目部科学研判、未雨绸缪,最终顺利通过疫情期间的“项目大考”。3月4日,这批智能跨运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和黄CTN码头顺利交付。
“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这些设备,不管情况多特殊,我们都要确保自己24小时在线。”受疫情影响,振华重工洋山四期岸桥维保团队从原本的86人压缩成20人,人员紧缺,但维保任务不减。
为保障用户码头设备的顺利运行,维保团队秉承“人尽其才、分工合作”原则,根据现场问题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维保工作,最终20人的团队确保了16台岸桥、88台轨道吊、80台AGV以及2个换电站的正常作业。
“我们根据最新的船运计划,重新梳理了3月份计划发运的项目,根据人员复工情况统筹调整恢复调试的项目顺序。”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PMO副经理奚建介绍道。
疫情面前,振华重工各生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多措并举确保项目节点顺利完成。各单位重新梳理生产计划,科学研判疫情影响,实行“人员隔离期满后交接上岗”管理制度,打破以往按部门分班组来组织生产的传统模式,将各班组人员统一调配,成立由隔离结束员工、留守员工组成的临时应急小组,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集中抢制,解决了生产的“燃眉之急”,确保复工复产取得实效。
自2月10日复工复产后至今,振华重工21个海外项目按时发运前往目的地。
线上“云”助推海外项目开展
4月3日,振华重工为巴西Santos Brasil码头提供的2台岸桥成功交付。“这次多亏了‘云’调试,我们才能如期交付。”南美子公司负责人徐波望着已经投入到码头紧张的生产作业中的设备说道。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各国施行不同程度的封锁国门、宵禁等防疫政策,用户监理、国内调试工程师等无法出境,使振华重工海外项目的推进频频受阻。
“由于疫情升级,印度限制外国人入境,卸船工程师无法顺利获签,转机也无法入境。”“振华28”轮船长王超群介绍道。
当时,船上装载着印度孟买NSICT码头4台岸桥即将靠岸,靠岸后现场卸船却缺少卸船工程师,无法保障卸船工作如期开展。
为了解决困境,位于上海的振华重工总部成立了应急卸船指导小组,多方沟通后决定上演一场“云指挥”远程卸船,采用视频形式远程指导由印度子公司与船员们临时组建的卸船团队进行卸船。
在经过充分的沟通和模拟准备后,4月17日上午9:30分首次“云指挥”卸船正式开始,在上海与印度两地人员的不断努力下,首台岸桥历时12小时顺利完成卸船工作,屹立在码头上。
疫情期间,振华重工利用远程视频的“云”方式,成功助推以色列海法自动化码头、意大利瓦多自动化码头等多个海外项目正常开展,还与用户分别在香港、上海和希腊三地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完成了首次“云签约”,签订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PCT码头3台岸桥项目。
多项“福利” 激励复工
3月2日,振华重工以色列海法自动化码头项目岸桥电气调试组早早就在码头现场集合,准备开始一天的调试工作。
“今天的‘日任务卡’已经审批完了,务必要做好安全和防疫防控措施,大家检查一下口罩,然后我们登岸桥!”电气调试组负责人刘家林介绍道。调试组按照“日任务卡”中的工作计划,有序地进行岸桥设备的功能性试车。
以色列海法新港码头项目是“一带一路”沿线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将是以色列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186万标准箱。其中,码头所有自动化设备由振华重工提供,包括8台岸桥、22台化轨道吊。
“我们制定了‘日任务卡’的工作模式,提前一天在手机办公系统中填写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提交审批。”刘家林介绍道,“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控工作进度,今日事今日毕,尽早把疫情期间落下的工作赶回来。”
为调动员工们复工复产积极性,尽快恢复生产秩序,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制定了“日任务卡”,按照项目轻重缓急要求,将每日作业内容、作业时间、特殊安全作业要求等详细记录在“卡”上。
目前,该项目首批4台岸桥与5台自动化轨道吊已于5月5日顺利发运,预计7月份抵达目的地。
受疫情影响,本该踏上返程路的员工,因部分地域交通限制问题,无法返回。自2月15日起,振华重工各单位还组织专车接回交通受阻员工,总计派出93车次,前往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省,接回员工2134名。
素材来源: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