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结点,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区域。打造“绿色港口”,提升港区环境质量和竞争力,成为港口行业的普遍共识。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中,共有煤炭、金属矿石和通用散货泊位899个。我国散货港口建设绿色生态港口,必须重视运输结构调整、粉尘污染监控与治理。
公转铁、公转水推进源头减排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明确目标:以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通过三年集中攻坚,实现全国铁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11亿吨(增长30%)、水路货运量较2017年增加5亿吨(增长7.5%)、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4亿吨。
公路运输便捷快速、价格实惠。但我国公路承担了过多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而这类货物运输更适合运量大、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铁路和水路。从交通环保方面来看,与公路运输相比较,铁路和水路运输拥有运输全程无撒漏、无扬尘、污染小等优势。
“公转铁、公转水”能够从根本上、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以天津港为例,天津港于2017年4月30日全面停止接收公路运输煤炭。按专家测算,此举可使公路通行沿线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每天减少50吨, PM2.5年均值降低2微克/立方米以上。
“公转铁、公转水”是实现散货港口绿色环保的本质措施,是散货港口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运输结构的转变,能实现港口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助力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散货港口建设,还应以港口环境在线监测作为技术保障。
第一,港口环境监测对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具有积极作用。生态环境部于今年2月28日发布并实施《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码头》(HJ 1107-2020),明确了干散货码头排污许可管理要求,给出了颗粒物无组织年排放量与实际排放量核算的参考方法。通过完善散货港口环境监测体系,可有效支撑排污许可的证后监管。
第二,港口环境监测对散货港口污染治理有重要作用。通过持续动态监测,可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物变化情况,持续监督港口环境治理效果,为港口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第三,港口环境在线监测为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散货港口环境监测也是落实交通运输行业生态环保的重要工作之一。
未来,港口环境监测将实现“智慧+环境”,通过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进而提出环境治理智慧型解决方案。
港口迎来“智能环境治理”新时代
散货港口的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散货料堆、码头作业现场、道路及裸露地表等。
目前,我国散货港口采用的主要防尘措施包括:喷洒水、喷洒抑尘剂、建立防风抑尘网、构造防风绿化带、苫盖和仓内堆存等。
喷洒水作用在于增加散货表面含水率,除尘效率高,操作简单,但如果洒水过量,会造成径流污水,对水环境构成污染;抑尘剂是通过高分子聚合物黏结作用在散货表面固化成膜,抑尘效果好但价格较贵;防风抑尘网和绿化带对风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在其背风面风速较低,可减少堆场起尘;苫盖是利用苫盖网覆盖货堆,避免粉尘的产生,对于频繁作业的堆垛并不适用;仓内堆存是利用筒仓或条形仓对货物进行封闭储存,投资费用高。
未来,散货港口环境“智能治理”是绿色港口发展的必由之路。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港口粉尘多维度云监测与智能洒水联动控制系统,将港口粉尘控制提升到了智能化水平。通过多维度云监测智能反演精准找到起尘料堆,对起尘贡献率高的料堆进行精准定向抑尘,同时,多级自动喷雾抑尘系统可实现与门机系统、转运系统联动控制,来料自动喷雾,抑制作业扬尘。该系统为解决港口粉尘污染、发展绿色港口提供了技术支撑。
散货港口物料输送清洁生产技术是用于解决散货取装、转运过程中粉尘污染的智能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核心是智能运维巡检,它是利用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全流程无人巡检及故障解决的技术。它包括胶带视觉跑偏诊断和纠偏系统、胶带物料堆型视觉识别和控制系统、落煤管堵料视觉诊断、基于物联网技术设备状态管理系统和自动巡检机器人等。
散货港口环境“智能治理”,其本质是运用现代感知、通信、网络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散货港口环境治理的无人化。作为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散货港口效率更高、环境更清洁的必然要求,是散货港口实现无人化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