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中国经济新格局:乘风破浪”夏季峰会在线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在峰会上表示,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等部署要求,可以看到交通新基建有几个重点领域,分别包括:打造新型交通信息网;打造新型交通能源网;打造新型城际交通网;打造新型服务设施网;打造新型交通工程包。
协同应用、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行业应用、深化ETC门架应用、开展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客运列车研制和试验……8月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列举了多项新基建在交通领域内的应用场景。继《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各地推出大量新基建重点建设项目之后,交通领域“新基建”再次迎来建设蓝图。
交通站上新风口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不断进化升级,原有基础设施开始难以满足社会高效运作的需求,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场开始热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风口——
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中旬已有13个省区市发布了2020年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
“让交通项目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军。”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明确表示,要坚定不移抓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新技术给传统交通项目赋能,要加强规划引领,积极谋划推动一批交通运输“新基建”项目落地。
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体目标,《指导意见》将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建设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
《指导意见》提出,近期加快成熟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远期跟踪新技术发展,适度超前布局。到2035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能耗水平有效控制。泛在感知设施、先进传输网络、北斗时空服务在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覆盖,行业数据中心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建立,智能列车、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船舶等逐步应用。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表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个《指导意见》对于进一步细化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和分阶段的任务,推动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国立称。
“交通项目和新基建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认为,比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应用到自动驾驶上,加之自动驾驶测试的路段也就是车路协同,这些都是传统基建和新基建联系在一起的。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在疫情影响下能够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也为将来的5G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奠定基础。
逐渐形成基建的全新生态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已成为国家亮丽名片,为交通强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路上。今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携手华为等多方,在厦门港远海码头130万平方米作业区实现5G全域覆盖,利用华为5G端到端解决方案,打造了港区“5G空中光纤”,结合5G、AI、智能驾驶等技术,实现了港口货运业务的“岸边装卸—平面运输—场内堆叠”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场景效果—5G大带宽、低延时特性实现了龙门吊信息快速回传控制和高清视频采集;“防疲劳系统”利用5G低延时特性,对司机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报警,提高安全性;“5G+AI”则实现了“无人理货”,可减少高空作业的危险,同时实现远程遥控港口吊机,一人可兼顾两台吊机操作,安全高效。
新型基础设施蓝图已展,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是其中的核心。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智慧+”几乎涉及交通的方方面面。
比如,《指导意见》明确,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协同应用、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行业应用,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推进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建设和应用;逐步在高速公路和铁路重点路段、重要综合客运枢纽、港口和物流园区等实现固移结合、宽窄结合、公专结合的网络覆盖;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建设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地理信息地图。
北斗系统对于交通领域来说意义非凡。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在7月的例行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孙文剑也谈道:“交通运输行业是北斗系统最大的民用用户之一。北斗系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战略的重要落脚点。”
据悉,长江干线公务船、客渡船北斗应用目前已实现100%全覆盖,海事领域年内将实现北斗应用100%全覆盖;在水上安全领域,我国积极推进北斗卫星搜救系统国际化应用;在民航应用领域,起草相关标准及建议措施,推动北斗系统纳入国际民航组织应用。
“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行业应用非常重要,这将促使国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欧国立称。
“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一个最大的区别肯定是广泛应用了新技术,满足了经济发展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认为,新基建与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创造与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传统基建过程中基本是各级政府主导,全国全面铺开建设,但新基建并不会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而是会在某些地区形成聚集,需要因地制宜。”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行业拓展部营销总监何训说。在他看来,新基建覆盖范围极广,以无人机为例,从机身制造到利用通讯铁塔讯号传输再到北斗定位、充电设备等,“每一种产品形态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细分层次上都会有成百上千家企业群策群力,进而形成不同于传统基建的全新生态。”
打造数字化转型核心驱动力
8月4日,中国交建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告显示,上半年,中国交建新签合同金额为5330.94亿元,同比增长7.27%。稍早,5大央企建筑企业先后公布了上半年经营数据,其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中冶、中国电建上半年实现新签合同额分别为1.51万亿元、8758.51亿元、8703.4亿元、4651.7亿元、3361.95亿元,同比增长5.2%、21.87%、24.1%、21.9%、11.06%,这五家合计约4万亿。
相比往年不同,今年建筑央企在二季度集中发力。比如,中国中铁上半年新签合同额累计8703.4亿元,同比增长24.1%,主要是第二季度基础设施建设新签合同额4565.4亿元,增长较快;中国中冶上半年新签合同额人民币465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9%,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45.74%,环比增长66.42%;中国电建上半年新签合同总额约为人民币3361.95亿元,同比增长11.06%。一季度时中国电建新签合同总额约为人民币1484亿元,同比减少15.37%。到了二季度环比增长26.55%,同比增速达到47.46%。
对此,福盛德宏观经济首席经济学家冯建林表示,随着超万亿地方债、特别国债融资的发行到位,基建投资占据主要份额,而下半年国内地产、建筑工程、铁路、水利等基建需求逐步释放,基建行业毫无疑问会再迎建设高潮。
随着《指导意见》的印发,交通“新基建”继续备受重视。受疫情影响,铁路建设被寄予厚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上半年,115个在建基建大中型项目全面复工复产,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8亿元,超去年同期38亿元,同比增长1.2%。尤其是二季度,基建投资完成1797亿元,同比增长16.4%。
可以说,从沿海到内陆,保在建、保开工,掀起了巨大的基建热潮,比如,京雄城际铁路、京沈高铁、贵南高铁等重点项目捷报频传。据估计,2020年全国铁路新开工项目有望达到22个,完成铁路建设投资预计超过5000亿元,今年预计开通新线4400公里左右。国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4400公里铁路建成通车,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新基建的资金来源也将更加广泛。《指导意见》强调,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落实属地责任,要加快示范引领,完善标准规范,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推动建立涵盖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的协同机制,共同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预算内来自财政收入、一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性基金调入等,新基建也鼓励通过PPP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同时,专项债也将向新基建项目倾斜。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指出,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特别是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说,在交通强国战略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推动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以5G、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视觉等数字技术为关键支撑的“新基建”,将成为我国迈向交通强国的核心驱动力,助力智慧交通突破传统技术局限、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助力提高智慧交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催生交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等一系列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