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海洋资源开采和海洋经济范畴的拓展,一批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采矿装置应运而生,非油气装备的快速发展成为推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有专家表示,“尽管海工装备市场随着油价波动呈现出了上升和回调的差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我认为海工已完全走出了最困难时期,在底部波动后将逐步回升。”
在这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阶段,我国海工市场应如何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近日,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复苏机遇:心中有盼头
2019年上半年,挪威深水钻井承包商Seadrill与部分国家频频展开合作;2月份与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Sonangol)成立了合资企业Sonadrill,并负责4艘钻井船的管理和运营。3月份以来,该公司与沙特阿美、挪威国油(Equnior)、马来西亚国油、安哥拉签署了共计1.3亿美元的额外租船合同。Seadrill表示,该公司租船合同储备总额截至2019年5月23日已达到19亿美元。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海工船公司NamCheong已经签署了1.3亿林吉特(约合3200万美元)的长期租船合同,租出1艘平台供应船(PSV)和2艘三用工作船(AHTS),用于在马来西亚水域为石油巨头提供服务。加上最新的合同,目前NamCheong的租船合同手持订单合计为2.95亿林吉特(约合7000万美元),其中包括1.4亿林吉特的备选租约。
5月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海工)旗下的挪威钻井承包商Northern Offshore建造的2座CJ50自升式钻井平台成功中标卡塔尔近海自升式钻井服务项目,获得4年固定期限加2年选择期限的项目合同……
我国海工市场也逐渐有了起色,6月17日,一座被称为海上豪华“五星级宾馆”的海工平台“高德4号”,从长江入海口的启东出海试航,这座世界最先进半潜式海洋生活服务平台,可供500人生活居住;
日前,天津国海海工投资有限公司在东疆保税港区注册成立,该公司定位为全国央企海工装备处置的综合业务平台,未来将对全国央企千亿海工装备进行整合、租赁、处置;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国际石油价格开始稳步上升,油气公司和装备运营商对海工装备的投资热情也逐渐回暖,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呈现微弱复苏迹象。越来越多政府与企业开始重视海工市场的发展情况,沉寂多时的海工市场终于迎来了一抹黎明的曙光。
瞄准“整合”:提速有奔头
2018年,随着油价回升和海工市场的企稳,海工市场开始加速合并。由于海工市场的长期衰退,海工船船东相继申请破产、并购。2018年7月17日,全球最大的海工船东——美国潮水公司(Tidewater)在破产重整后重新开始扩张船队,与GulfMark公司宣布合并成为新“潮水”公司。同时,一些大型航运公司借此时机收购不良资产,推动更大规模的整合。
今年1月16日,SEACOR与中远海运重工签署最终协议,并收购其3艘新建平台供应船(PSV)后,1月18日,江苏润邦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南通润邦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就2艘撤单PSV与挪威海工船东Golden Energy Offshore Services AS签署购买补充协议……
今年年初,当各大船企竞逐市场新单之时,越来越多的国内海工船建造企业也掀起了一股整合潮。他们加速去“库存”,以期通过打折交付、抛售转卖等模式缓解海工船“库存”压力。一家海工船建造企业负责人透露,受运力过剩影响,消化“库存船”已经成为众多船企的普遍做法。
大船集团董事长刘征表示:“国家在海工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果断‘出手’,推动海工设备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有助于企业稳定技术研发队伍和成熟的建造力量,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今年4月24日,中国诚通、中国海油牵头与五家海工装备企业成立了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海海工”),其股东单位包括中国诚通、中国海油、中船重工、中船集团、中远海运、招商局、中交集团。据介绍,“国海海工”的成立,能够发挥整体优势和专业优势,推动各方优质资源互补,提升我国在海工装备市场的话语权,确保海工资产的质量和价值,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装备制造、造船领域的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海工设备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这一表态正逐渐应验。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行业整合将是未来一年内生存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开始采用“租、转、售、联”等举措,推动闲置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去库存”进程。虽然全面消化库存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多措并举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看到了缓解库存压力的希望。
厚积薄发:创新加油干
面对市场萎缩、需求结构改变以及库存高压,转型升级、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发展模式是海工船建造企业突破重围的有效路径。
“用10年,走完了欧美40年所走的路,跻身世界海工装备的高端领域,打响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这块烟台海洋经济的‘金字招牌’。”中集来福士如何做到?答案是:自主创新。
记者从中集来福士了解到,作为国内领先的海洋工程EPC总包商,中集来福士在海工市场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积极进行“油转渔”,首创了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引领了全国第六次海洋渔业浪潮。
4月25日,中集来福士为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建造的智能网箱“长鲸一号”在烟台基地交付。“我们拥有独立、灵活的运营机制,依托海工装备设计建造能力,进行转化创新,针对不同海域和客户需求,我们会提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中集来福士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阶段,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绝大部分被国外供应商垄断,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本土化配套率仅为20%,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船舶海工装备产品偏低端,且核心装备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水平过低。
面对当前我国海工装备行业严峻的形势,要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中心,以制造技术新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抓手,提质量、创品牌、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海工装备行业攻坚克难,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建议:“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将智能制造作为船舶工业管理升级和降本增效的主攻方向。”
VesselsValue亚洲总部(新加坡)总经理Charlie Hockless则认为,海工市场的稳定发展应该“本地化”。“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经形成强大的建造能力,与韩国和新加坡呈‘三足鼎立’之势,但由于产品差异化等原因,中国建造的高端产能尚显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鉴于韩国拥有的批量化制造优势和新加坡秉承的个性化定制优势,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Charlie Hockless如是说。
走向深远海,谋求大发展。“取势、明道、优术”,中国海工需要因势布局、谋势而动,方能厚积薄发,未来犹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