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五年里,航运业该怎么做?近日,在第二届中国(东疆)航运产业周上,航运、货代、中介服务等供应链上下游各方,超过350家企业及相关机构的450名代表齐聚天津东疆,围绕“‘十四五’规划与航运产业新五年”的主题畅所欲言,为推动中国航运业取得更大发展各抒己见。
智慧建设必不可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航运业面对万物互联、数字智能、减碳环保等新概念,“变”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崭新的要求。如何识变、应变、守正创新,是航运业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船舶正在靠岸
那么,航运市场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晖表示,市场竞争格局面临加速转变,行业面临的安全要求和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由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普及倒逼航运业必须做出全方位变革等,都是航运业目前面临的挑战。
徐晖说:“后疫情时代,行业角色、经营思路及汇报要求都在发生变化,行业生态也将在变化中得到重塑,这就要求航运企业、金融机构、货主等行业参与者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各自优势,控制潜在风险,共同构建行业命运共同体。”
另据统计,航运业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8—8.5亿吨,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3%。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和IMO的减碳战略对航运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很高的目标,可以用“要求严格、任务严峻”八个字来形容。
“绿色船舶替代能源的技术路径目前尚不明确,技术规范尚待完善,但长远来看,零碳燃料是航运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和方向。”徐晖认为,随着近年来全球都在寻求环境变化解决方案,低碳转型成为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航运业在三个方面面临着“碳考验”:控制变量、消减存量和抑制增量。相应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提升效率、强化运营、技术更新和改造、优化新船设计、寻找新的动力路径等。
徐晖介绍,招商轮船已经开启了航运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的探索与实践,将从“智慧经营”“智能航安”“智能管理”“船岸一体智能化”四方面进行数字赋能,搭建智慧航运体系,锻造核心竞争力,并开展低碳转型、促进航运产业链深度融合等工作,努力打造技术与数据驱动的“数字轮船”,构建经营与安全并重的“智慧航运”。
高质量发展是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开局之年的特殊阶段,港航业如何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集装箱班轮航行中
此次中国(东疆)航运产业周上,交通运输部原部长、国际海事组织大使徐祖远结合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对于港航业发展,提出了七点建议,分别为着力高质量发展、助推交通强国建设;深化结构性调整、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凝聚创新驱动力、抢占发展新高地;构建发展新优势、服务区域一体化;立足经济全球化、当好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推动绿色发展、落实主体责任以及参与全球治理;创建“中国标准”“中国方案”。
其中,在着力高质量发展、助推交通强国建设方面,徐祖远认为,当前我国港航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如何度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这就要求全行业深化开放合作,深挖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提升效益能力,在各个环节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发展要求,在实现行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推交通强国建设。”
构建发展新优势、服务区域一体化方面,徐祖远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经过多番布局,实施的六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与港航业息息相关。一片片区域经济发展“热土”的背后,从国家到地方,都释放了不少政策红利。这对港航业来说,既是历史使命,也是历史机遇。政策红利和产业红利共同释放,企业更应通过加强产业投资、设立区域总部、加大业务覆盖面等方式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比如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天津、河北两地港航业要借助资本纽带,通过企业改组,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承接北京溢出产业,通过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加快缩短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尤其天津,正在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建设,这不仅需要有港航大企业,还要有配套的大产业,这是极为难得的机遇。”徐祖远举例说。
徐祖远还表示,去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这是我国继“一带一路”倡议之后,顺势而为,在条块结合的对外合作方式上取得的又一成果。RCEP区域内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4%。“如此庞大的体量,对于航运发展的长期支撑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港航业必须提升供应链服务品质和合作灵活度,才能利用机遇,发挥好桥头堡作用。”
船舶租赁大有可为
众所周知,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多年来深耕中国海事金融业,积极探索创新,东疆在海事金融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前列,东疆租赁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壁垒也进一步巩固,为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目前,天津东疆一共注册了包括STV在内的3400余家租赁公司,总资产达到1.3万亿;完成了1787架飞机,238艘国际船舶,45座海工平台的租赁业务,同类业务占比全国超过80%。
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伴随行业的复苏、产业变革的推进,企业对于政策和创新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东疆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机制、供给政策、优化监管,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蕾介绍,在船舶融资领域,中国租赁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0年,天津主要金融机构对租赁企业融资余额较2019年增长了22%。从东疆项目发展趋势来看,以工银、交银、国银、民生为代表的租赁公司,在全球船舶融资市场享有重要地位,以浦银金租为代表的行业新兴,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船队,部分租赁企业也正在加速布局船舶市场。据权威机构预测,‘十四五’期间,全球船舶投资总需求将超过六千亿美元,船舶租赁行业大有可为。”
沈蕾认为,航运业目前进行的转变,无论是能源结构转型、船用燃料转换,还是环保要求的提升,都对船舶海工装备相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疆目前也正在围绕着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重点研发了无人驾驶等相关项目,并正在引进处置的龙头企业布局港航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沈蕾表示,近两年还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在“碳中和”战略带动下,海上风电产业进入爆发期,东疆跨境租赁模式得到迅速应用,九成以上的海上风电平台通过“东疆模式”成功引进;二是由于油价回升和国内石油的加速开采,海上能源领域去库存任务也在稳步推进,租赁处置创新模式在东疆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去年在东疆成立的中国租赁产业人才联盟,将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结合起来,搭建起桥梁,用天津的‘金融活水’灌溉海事金融业的‘良田’。”沈蕾表示,未来,东疆还将紧扣国家发展战略,聚焦主业、不断深耕,打造海事金融产业的高低,推动重大财税和监管改革创新落地,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挖掘增量空间,在‘十四五’规划下出台新的航运产业、政策体系、吸引行业企业和航运服务业的聚集,促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