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九鼎重器,百炼乃成。纵观建筑业的发展路径,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并非一朝一夕。
数十年来,无数建筑人在探索中不断追寻着答案:
如何改变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与生产水平之间的矛盾?
如何从实现人力“替代”走向更深层次的脑力“增强”?
如何推动工程建造走向更加高级的智慧未来?
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与成功,让人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才能实现建筑业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
建筑业改变中国面貌
飞速发展中的中国,建筑工程是最直接的表达。
从“北京十大建筑”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工程,从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到青藏铁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中缅油气管道、蒙内铁路到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这些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撼的超级工程,向世界彰显着中国力量。
除了超级工程,建筑业还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建设工程,改善了人民住房、出行、通信、教育、医疗条件。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
201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是1978年的2.5倍。
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移动通信基站648万个。
建筑业还在脱贫攻坚上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完成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任务,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力量。
70多年来,建筑业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手工绘图走向三维设计,从肩扛手抬走向以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为标志的新型建造方式,“中国建造”已成为国家名片,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惟改革者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建筑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奋进史,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的持续稳固离不开制度创新产生的强大内生动力。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力度,拉开了建筑业系统性全面深化改革序幕。
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到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从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到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7年以来,上海推动了3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4700多个工程建设项目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上海市改革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坚持“整体政府”理念,通过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政府服务方式从“碎片化”转变为“一体化”,实现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从找“部门”到找“整体政府”的转变。
江苏作为建筑强省,江苏省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先行先试的践行者。
建立了由15个部门(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成品住房和绿色建筑“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及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个协同”联动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江苏省实现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重要部署。
科技创造奇迹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的强化离不开科技创新。
在科技的推动下,建筑业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迹:
10天10夜,武汉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
20天水立方“水冰转换”完成;
31天,国家会议中心二期2.6万平方米钢屋盖成功合龙;
32天,45天,国家速滑馆968吨重的马鞍形“天幕”编织成形……
如今,中国“高、深、大、难”工程质量技术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BIM、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工程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彰显出中国建造的力量。
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能源消耗大户到绿色节能低碳,科技创新引领建筑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成为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的重要保障。
辉煌凝结着奋斗的艰辛,成就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投射出的是中国建造的奇迹,展现出了大国崛起的伟岸身影。
如今,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泱泱大国正不断向世界呈现着中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