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地形地势,水力发电在我国逐渐普及,水电站的选址一般都是在地势险峻,水流湍急的地方。
原本,这些地形因素多多少少地限制了中国的农业发展,但是建造水电站后,它们又摇身一变成了助力我国资源再利用的一大利器。
1994年-2009年,我国耗时15之久,建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对长江的航运起到了非常大的疏导作用。
除了三峡水电站,如今我国又有一座正在建造的世界级水电站。
这座水电站耗费了1800亿的巨额资金,拿下了6个世界第一,被称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它就是白鹤滩水电站。
震撼亮相
从500米的高空俯瞰,白鹤滩水电站全景尽显眼前,挺立在崇山峻岭中,宏伟壮观。
山体两岸7台30吨级缆机,黄、绿、红、蓝……就像下凡的“七仙女”,在白鹤滩“各显神通”。这7台缆机采用高、低线双层布置,高线3台、低线4台,塔架高度相当于25层楼高,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塔架最高的缆索式起重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缆索式起重机群。
81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12.6万吨的金属结构都由“七仙女”来完成,而操控它们的是由36名女工组成的“娘子军”
缆机操作是一项强度大、枯燥乏味的重复性作业,要求操作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枯燥乏味”的日月交替中,这支“娘子军”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了不平凡的答卷。
长风朔谷,匹练穿崖。随着缆机将一罐罐混凝土运达,白鹤滩大坝也在一天天的变高。5月31日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全线浇筑到顶。
这座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坝”闪耀着中国科技之光,三十年艰难困苦、呕心沥血,且看其背后的故事。
“超级大坝”是怎样炼成的?
“跨越三十年的出道历程”
为了建好白鹤滩水电站,早在30年前的1991年第一批电建人就来到白鹤滩开始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前期开发研究工作。
为建设这座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中国电建成立了以两院院士潘家铮为组长的院士顾问组和地质专家组全过程把关。
联合国内外8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200余项技术攻关,以科学严谨、开放合作的态度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今天这座世界第三高拱坝全线封顶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鹤滩大坝利用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水变为水轮发电机组转动的巨大能量,势能与动能转换间同时也面临着三大挑战。
抗震:采用拱梁分载法、有限元法、动力模型试验等方法,应用地震动输入、坝体动力响应、防震抗震措施及效果最新研究成果。
泄洪:在世界最大泄洪洞施工中,创新研制低坍落度砼连续送升系统,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技术空白。
消能:设计世界规模最大的反拱水垫塘、世界最大的无压泄洪洞群,保障泄洪消能安全。
全天营业,24小时不停歇
开创了大型水电工程“四仓同浇”施工先河。
开创了混凝土单班产量6939立方米、日产量12141立方米、月产量27.3万立方米记录。
取出20.95米世界最长最完整混凝土芯样。
开创90天泄洪深孔顺利封顶记录。
目前已完单元工程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达到99%。
——这一系列同类工程世界之最,是白鹤滩所有参建者们1510多个日日夜夜的脚踏实地和敬业付出。
高峰时期这里的建设者人数达17000人,缆机班实行三班倒,浇筑队一直都是两班不间断。
除了施工单位有严格要求,业主监理还会24小时“陪着”施工,一点不规范的程序都不能出现。在这里,表孔坝段体型控制在正负6毫米之间;廊道不平整度全部都在3毫米以内;土建的标准可以说超越了所有的电站……
金沙江畔,白鹤滩旁。巨坝凌波,衔牵川滇。白鹤滩水电站是“大国重器”,也是“绿色引擎”。
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意味着每天可以减少8万吨煤炭的开采,并降低14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给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加速库区移民脱贫致富,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大国重器白鹤滩工程背后,凝结着无数工程人的心血。如今,大坝实现全线封顶首批机组“七一”发电目标也即将实现,它将与乌东德、向家坝、溪洛渡以及此前建成的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共同构成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