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意见 招招毙命
近期,教育行业迎来一次雪崩式的“大地震”。事件的起因,相信大家也知道了。
7 月 24 日,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称为 “双减” 意见)。
(图源:教育部官网)
这份屠杀教培行业的文件,有8个杀招,招招毙命。其中着重提到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包括培训机构的审批、投融资、业务范畴、培训时间、广告宣传、价格收费等。
第一招: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补课。
80%-90%的培训机构 → 挂掉
第二招: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不良工具或方法。
小猿搜题/作业帮搜题APP → 凉凉
第三招: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禁聘请境外外籍人士。
以Vipkid为代表的各类国外课程 → 卒
第四招:学科类教育机构一律不得上市。
新东方、好未来和高途等在线教育 → 再卒
第五招:通过第三方托管和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加强预收款监管。
靠预收款运作的中小教培机构 → 无人生还
第六招: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教育机构,已有机构转为非盈利。
各种学科类教育辅导 → 同归于尽
第七招: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重新按照标准从严审批。
线上培训机构 → 躺平
第八招:教育培训不得在媒体上打广告,也不得在学校变相发广告。
教培机构拉人头 → 堵死
K12 团灭了
“双减”政策出台,让70万教培机构、1000多万从业人员慌了神,于K12机构而言这绝对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历史性时刻。
仅7月23日一天,中概股的教育阵营中,多只龙头盘前交易就跌超40%。连带着一众中概股真实感受了一回“跌妈不认”。
作为头部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自然也没有逃过这场灾难。
据界面新闻报道,7月23日当天,新东方-S一度暴跌50%,创造历史最大单日跌幅,日内总市值蒸发超400亿港元。
更夸张的是,截至7月26日,在5个多月时间里,新东方股价累计跌幅达87%,总市值蒸发约2389亿港元(约1990亿人民币)。
一年不到,高台跳水,新东方的股东们要哭晕在厕所了。
紧接着,各大集团机构宣布裁员,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培训史上的首次暴击。
政策下发第二天,高途集团定下了裁员指标:全国13个地方中心,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这相当于高途有1/3的人会离开。
一位高途职业教育中层管理人员在对团队人员宣布裁员消息的时候,两次哭了出来。
7 月 27 日下午 4 点多,好未来创始人、CEO 张邦鑫也在在内部 9000 多人参加的中高层双月会直播中表示,“裁员肯定是会裁员”。
7月29日,掌门教育也宣布了裁员消息,劳动合同当天解除。
掌门教育内部员工正在办理离职手续 来源:某内部员工
在脉脉上,猿辅导、火花思维(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也在本次治理之列)也有员工爆料有裁员情况。
短短几天,上万人被裁员。
小机构关停、腰部机构垂死挣扎、大机构加速裁员。教育从业者,无一幸免。
“身边小机构的朋友基本做好最坏的打算了,开始准备资金进行退费了。”新东方前员工陈翔透露。
面对这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小机构毫无招架之力。
7月28日,这些机构就已经收到了被迫关停的通知书。紧接着,退费成了当前最为棘手的工作。
“预付款已经所剩无几,资金缺口很大一时很难拿出那么多现金进行退费。”短时间,这些教培机构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轰然倒下。
K12,团灭了。
可以说:我们一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教培行业将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而众多教培公司开始积极转型。这可能是能期盼的最差的结局,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总都还得应对。
背后,是焦虑的贩卖
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马克思
线上教育的病根早在资本加入时便埋下一个又一个,极大地损害了教育的公平,而这其中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便是对学校的釜底抽薪。
高薪挖走老师,掏空学校
教育机构为招揽客户,优质教师便是他们最大的筹码。为此他们拼尽全力、不惜高薪向公办学校挖优秀的教师资源,尤其是毕业班老师,更是非常抢手,一度逼得国家发文: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
这期间不乏很多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在看到身边很多年轻同事都到教育机构赚高薪后,也毅然放弃了学校的“铁饭碗”。
老师被教育机构挖走太多,政策又要求减负,学校的教育质量逐年降了下来。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年,国家教育支出8419亿元,增长到50175亿元。国家每年投入几万亿来经营的教育,就这么被教育机构釜底抽薪。
但问题是,高薪挖走这么多老师,机构哪来的钱呢?
资本疯狂砸钱 广告随处可见
资本看上了线上教育这个“最让人幸福的投资”,不断疯狂砸钱。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教育迎来新一轮的爆发,仅2020年一年,行业融资超过600亿元。比如猿辅导,一年就能融资四轮,金额高达35亿美元,两个多月就是一轮。
这么多钱,不仅被用来招聘老师,更多的都花在了营销上。以高途为例,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9倍。
最火的时候,到处都是教育广告,地铁站里灯箱不够用了,就把墙面都贴上广告,比当年的脑白金都洗脑。
贩卖焦虑,也断了自己的后路
学校里没有了好老师,学生想有好成绩,家长就只能求助于补课班。贩卖焦虑让现在的家长一边劝说别人的孩子上课外辅导班,一边焦虑自己家的娃无班可上。
这类“家长育儿焦虑群体综合症”,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被传染,传播速度不亚于新冠。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至少不被落下,有的家长竟然在3年内,花了21万给孩子买课,结果成绩只提升了30分。
随着城市家庭的平均教育支出的连年增长,却变相加重了这个行业的乱象。不仅如此,很多教育机构疯狂开设连锁分校,家长购课达到一定数量后,分校便关门跑路,逃之夭夭,而家长们却如韭菜一般被骗得一毛不剩。
就是这样的蒙眼狂奔后,在线教育行业终于迎来崩盘,一刀切断教培行业的“病根”刻不容缓。
放眼整个K12机构,我们看到太多令人捶胸顿足的画面:业内销售为了开单抓住孩子的一个问题放大把家长说到哭;老师为了满班率,把一个孩子的水准拔高或者降低只为了满员……
整个行业都在谈新生业绩、老生续费,老师也离不开课时量、留存率、替换率这些考核。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K12这一领域感到失望,选择了彻底离开,这个行业发展至今日充斥着阴暗面的声音:
“家长来试课觉得你老师好服务好就报名,这样更简单纯粹,反而更容易倒逼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会营造孩子情况紧急,必须学习,不学习就完了的氛围感。二是会说课程学位好紧张,再不交费就没地方学习了。三是会打压小孩,让家长续费。四是会夸张教学产品的效果,但是提供的服务其实不到位。”
K12机构对老师的考核,不看平时的付出和教学本身质量如何,以最终续班率作为评估,最后10%则面临约谈和劝退淘汰的问题,非常残酷。
教育本身是一件让人敬畏的工作,但是这个由资本决定的续班率让这个行业变味了……
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划
“双减”政策背后,牵动着培训机构创始人、投资者、教培从业者、家长、学生等上亿级民众的神经,对小学、初中的影响非常大,小学初中课程估计到九月或是秋季停掉。这些老师面临转岗或者考编制的可能。
眼下教育行业无疑身处谷底,但危机中同样也藏着通往下一个黄金赛道的秘钥。高质量教育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那些在技术、组织力和资本力上做好了准备、却足够耐心的公司,仍然有机会穿越周期,创造价值。
这次教育改革带来的持续性阵痛足以可见国家对教育反内卷的决心,而像教育这样的刚性需求不该被资本所裹挟,应该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教育公平,增加孩子未来的出路。
在“双减”政策颁布的同时,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职业教育进行扶持,2021年初至今,五所本科院校直接和职业大专学校合并,成为职业类本科学校,比如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以后的大学就相当于University,而职业技术大学就相当于College,大学主要变成培养科学家的地方,而职业技术大学就是培养高级工程师的地方。同样是计算机专业,大学可能是研究网络神经、算法等等,而职业技术大学学的是具体的应用,比如工业2.0、无人机、无人驾驶、高铁等控制和编程。别小看这些职业技术大学,不远的将来或许就会有可以和“五道口职业技术学校”媲美的职业技术学校出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能够站在金字塔尖挥斥方遒,但客观的现实显然不是这样子的,每个学生的智力天赋认知水平都不一样,科尔曼报告显示,学校因素对最优秀的那一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天才不管上哪个学校,他都是天才。
所以我们所说的公平教育和避免巨大浪费的“内卷”,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的。而国家更希望形成统一的认知是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并无高下之分,少数顶尖的人才在前面开拓未来固然很重要,但绝大多数人能有专业技能,从而拥有稳定的工作,安定的生活,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
总而言之,中国教育正在从一种竞争激烈的人才选拔机制变成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天赋所在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种形势下,家长们应该重新规划一下求学之路,找到孩子自己的兴趣的天赋,建立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
教育行业“大地震”,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K12机构大裁员,有人大哭有人躺平
大风暴来临:教育培训机构被打爆,只是个开始!
教培行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俞敏洪哭了,在朋友圈发飙!新东方,真的会凉吗?
教培已死!70万教培机构、1000万从业人员出路何在?
教育变天了,以往的经验都不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