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基建太贴切不过。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基建实力。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长约24公里,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采用东隧西桥方案,有着世界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悬索桥。2024年竣工后,中山深圳两地的车程将由90分钟缩到20多分钟。
▲ 深中通道线路规划图
伶仃洋上串起海面风筝凌空架起、岿然不动。伶仃洋下建起水下长龙穿江过海、滴水不沾。
要做到这些,“基建狂魔”们有自己的“秘籍”,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一看。
造桥需要“稳”
想在海中造桥,首先要看地基打得牢不牢。锚碇就是大桥的“地基”,作为深中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交二航局参与建设的世界最大跨径海上钢箱梁悬索桥——伶仃洋大桥的锚碇重达170万吨,是世界最大海中锚碇。
▲ 伶仃洋大桥东锚碇筑岛围堰顺利合龙
借鉴“水桶环箍原理”,围堰的钢管桩和钢板桩就像木桶的木块环抱四周,外部再设围箍结构增强了围堰的整体性,巧妙地解决了海中筑岛的难题。
施工现场离陆地超过10公里,建设者们还开发了锚碇基础施工管理信息平台,全面监测围堰、锚碇、土体、水文等信息。想要了解施工情况,打开电脑或手机上的监控系统,就能将所有信息一览无余。
造岛需要“锤”
西人工岛是深圳通道主体桥梁和沉管隧道的转换平台。
▲ 西人工岛效果图
为了让桥和隧道两位“嘉宾”成功牵手,建设者们靠的是一“锤”定音。中交集团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锤——“12锤联动锤组”12台APE600型液压振动锤。
将57个高35米单个重近500吨的钢圆筒打到海底13至15米深的位置,围成一圈挡水墙,做成西人工岛的骨架。
同时,中交集团技术团队研发深层泥浆搅拌(DSM)技术给“海底松土”,减少钢圆筒振沉的阻力。
造隧道需要这些“神器”
伶仃洋下中交集团参建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32节沉管相接组成的世界最宽、建设规模最大的钢壳沉管隧道。
为了保证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由中交四航局自主研发的智能浇筑系统出马,通过液面自动监测系统智能计算浇注速度,控制下料高度、浇注速度,精准地造出8万吨的管节。
沉管造好后,从牛头岛沉管预制厂运送到西人工岛对接区。近50公里的浮运路程,需要经7次航道切换。
为了克服浅水区航道搁浅、地质条件复杂、回淤强度大等多个世界难题,中交一航局打造了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一体船的研发投产,可减少航道疏浚挖泥量超2000万立方米,节省随行辅助船舶10余艘,有效缩短沉管浮运和航道封航时间,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体船还配套了船管连接系统,通过监测数十个应力监测点实时将沉管连接情况反馈到指挥室。
深中通道的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筑了又一重要交通大动脉,建成后将有力推进珠三角经济、交通一体化及转型升级,成为联系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联通道。
随着深中通道建设的推进,更多关于这项工程建造的“秘密”将公之于众,让老外看了直呼“厉害”。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