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繁忙的集装箱业务离不开海关大数据平台支撑。新华社记者 吴宇 摄
今年以来,来自荷兰鹿特丹港的部分钢铁制品、汽车配件、仪器设备等海运商品进入上海港后,可比上海港进口商品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近20%,这缘于上海与鹿特丹两大港海关“试水”数据交换、携手探索大数据平台建设。
据上海海关介绍,2018年以来,在海关总署大力支持下,上海海关与鹿特丹海关在两地相关数据安全法规框架内“试水”数据交换,聚焦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合作等议题,开展务实合作。
双方紧扣双边市场主体需求,以贸易链安全高效管控为重点,以货到前安全准入风险信息互换及风险处置为切入点,开展数据交换。根据鹿特丹海关数据,上海海关对来自鹿特丹港的进口商品开展专项分析,对相关供应链进行安全评估,保证了相关通过安全评级的进口商品便利化通关。
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鹿特丹与上海之间已有284条供应链通过大数据平台安全评估。随着供应链安全评估逐步推广,将有更多从事中荷、中欧贸易的企业从中获益。
上海海关风险防控分局相关负责人王智表示,长期以来,由于各国法律规定与市场环境差异,各国海关在监管跨境贸易过程中,一直面临彼此信息封锁及信息不对称难题。
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上海与欧洲第一大集装箱港的鹿特丹定期开展海关数据交换,携手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推动各国海关更好保障供应链安全,促进贸易便利。
他说,如今,来自鹿特丹海关的共享数据已被纳入上海海关自主开发的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并进行多维自动比对和分析,为口岸一线的通关监管提供更加准确的科技支撑。
据上海海关口岸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上海与鹿特丹两地海关前期合作成果,两地贸易便利化领域已从海运拓展至空运领域,上海浦东与荷兰史基浦两大空港之间已开通2条“安全智能贸易航线”。
2019年至今,上海海关基于这2条航线共向荷兰同行发送出口数据101批,帮助相关出口商品在进入荷兰过程中享受到便利化待遇。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上海市对欧盟进出口4515.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对欧盟出口1323.5亿元,同比增长16.6%;自欧盟进口3192.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4%。
2020年1月,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共同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与合作的倡议》。
“智慧海关”是确保海关自身能力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智能边境”是确保海关监管服务有效促进贸易安全便利的保证;“智享联通”是确保各国海关监管制度和信息衔接通畅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未来,上海与鹿特丹两大港海关合作将以大数据平台建设为重点,携手探索“三智”建设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