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记者从上港集团获悉,在疫情防控不断升级以及恶劣气象等因素的影响下,上海港 8 月份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431.8 万标准箱,创下单月生产纪录,并于 8 月 19 日以 158858 标准箱打破单昼夜集装箱吞吐量纪录。
创生产纪录犹如“逆水行舟”,上海港释放管理效能,加强内部挖潜,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效能和科技赋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管理增效,提高码头资源利用率
为了提高港口作业能力,自去年开始,集团已启动新一轮码头桥吊、港区堆场的增配与扩容计划,并积极推进管理增效,全面提升了码头的装卸能力与效率。
“尚东集装箱码头有 5 台新的岸桥今年正式投入生产,生产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整个 8 月中码头没有一分钟间断,在平稳有序状态下进行生产。”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介绍,尚东分公司、盛东公司今年均将增配桥吊,进一步推动码头生产能级迈上新台阶。
管理增效,提高码头资源利用率也是创新高的秘诀之一。上港集团在外高桥沪东、明东两码头间,洋山盛东、冠东两码头间形成相邻码头 " 共享堆场 " 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码头堆场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
与此同时,上海港积极推进区域协同,积极引导长江中上游以及长三角内河港口进出口货物在集团投资的太仓港开展 " 区域集并 ",有效降低支线驳船在上海港各码头的多点挂靠和等泊时间,实现上海港码头岸线、堆场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盘活集装箱资源,助力枢纽港建设
一箱难求是上海港面临的困境之一,为此上港集团进一步启动洋山空箱堆场、重箱堆场的建设工程,扩容堆场,保畅港区生产周转。
上海集团与马士基、达飞、地中海、长荣四家船公司形成深度战略合资合作,立足洋山深水港资源,发挥临港新片区政策制度创新优势,打造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构建国内国际空箱调运的蓄水池,解决因进出口箱量不平衡所导致的季节性缺箱,引导健全空箱运作机制,加快港内空箱周转效率,为上海本地出口、内河、长江及沿海业务提供坚强的空箱资源保障。
在上海海关的大力支持和关港双方的共同推动下,上海海关设置空箱舱单变更专窗,上海港全面推行进出境空箱无纸化申报,企业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发送快速验放准单,替代原先的纸质作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进出境空箱电子申报和快速验放。空箱无纸化申报作业后,大大节省了企业往返口岸申报的路程时间,进出口空箱整体通关时间缩短了 1-2 天,有效加快上海港空箱周转速度,减缓港口空箱堆存压力。
此外,上海还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内陆集装箱枢纽(ICT)服务模式,针对出口企业整合“水 - 铁 - 公”物流通道资源,开展 " 水铁为主、公路补充 " 的定制化精准服务,重箱送港、空箱调运、提空回重等物流过程均纳入整合范围,提升了船舶舱位、铁路车皮、集卡行驶的资源利用效率,持续加速长三角区域空箱、重箱周转。
超远程指挥指挥中心实现无延迟操作
目前,上海港积极推进港口硬件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升级,进一步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对电子 EIR 平台进行推 2.0 版升级,对接船公司箱管系统,实现电子化放箱、精准提箱;推进智慧道口建设,结合集卡进出港预约系统,大幅提升集卡进出港通行效率,集卡进出港已实现零等待;推动集装箱封志集约化、电子化发放,提升封志获取和流转效率。
不断追求科技创新也是上海港增能效的主要因素。就在今天,位于杨浦区的上港自动化码头超远程指挥指挥中心首度亮相。推拉、抓取、放稳、就位,桥吊远程操作员黄华操作 100 多公里外洋山自动化码头上的桥吊,这一过程没有丝毫延迟。
“原来港区作业操作时延在 6 到 18 毫秒,如今在新技术加持下达到了 200 微秒,是原来的 1/30。”负责项目系统集成和实施的哪吒港航智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洐表示,远程操作的时延,即使在百公里外也仅在百微秒级别上,可视化远程操作的低时延将逐步减少操作人员的通勤时间,未来人工智能(AI)技术嫁接在这一中心上之后,港口数字化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上港集团分别在临港新片区和上海市区设置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将岸桥与场桥远程操控与洋山岛上各种大型港机设备相连接,这也是全球港口首次将 F5G(第五代固定网络)技术应用在港口超远程控制作业场景。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稳步攀升,码头各项生产指标屡创新高,有效检验了自动化码头设备和系统的稳定性,未来这一技术也将应用于全国甚至全球大型港口。
上港集团副总裁方怀瑾表示,F5G 技术首次应用在大型港口广域主网络上,将搭建起港口间全光“高速公路”,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港口的应用带来无限可能,从而进一步加速上港集团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和规模化协同,进一步促进绿色港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