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BDI收盘值为4235点,刷新2009年11月25日以来最高纪录。7月末,宁波出口几乎所有航线已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欧洲航线运价7638美元/TEU(20英尺标箱),同比上涨746%;北美航线普遍需要加价订舱,美东、美西航线加价幅度分别达到8000和6500美元/FEU(40英尺箱),加价后的两航线运价分别为15098和12469美元/FEU。
在这种市场行情下,港口该如何应对?
新常态:航运市场高运价
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复苏反弹阶段,航运市场超预期发展,运输价格持续走高,连续突破历史高位。克拉克森海运指数上半年平均值达到20,717美金/天,较去年同期上涨26.5%,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最好的半年平均水平。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市场,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一直处于缺舱、缺箱、运价上涨的状态,7月末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综合指数报收于3694.7点,同比上涨346.6%。干散货运输市场行情也较为火爆,在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恢复的带动下,连创新高。上半年,BDI指数平均值2257.2点,同比上涨229.4%。
当前航运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受到运输需求的快速扩张以及运力供给的不及时叠加所致。
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前期压抑的生产、消费需求大幅释放,加上各主要经济体为对冲疫情影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原材料及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刺激下游的采购积极性,拉动运输需求高涨。7月,克拉克森预计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在2021年增长4.3%至120.4亿吨,实现V型反弹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疫情恢复的异步性,全球物流供应链长时间处于不通畅状态,自疫情暴发以来,欧美港口一直处于港口拥堵状态,船舶滞港、集装箱设备流转不畅问题严重,同时3月底,苏伊士运河巨型集装箱船搁浅等黑天鹅事件不断,加剧船舶有效运力紧张程度。
从发展形势来看,航运市场短期内将依然保持现有局面。因为,全球经济形势显著好转使得全球贸易持续看涨,进出口需求有望增加。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测被上调。该报告指出,疫苗获取能力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断层。而由于南美、波罗的海等地区疫情反复、新运力交付量未到高峰期、航运联盟市场管控能力增强等因素影响,有效运力短缺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贸易物流链难以完全恢复。综合来看,近两年航运市场高运价将成为常态。
新特点:吞吐量持续走高
当前市场情况下,港口生产也呈现出了几个新的特点:
港口吞吐量持续走高,集装箱增长强势。港口吞吐量与航运市场运输需求直接挂钩,与运输价格并无直接关系。2020年中国率先有效控制住疫情,上下游全面复工复产,港口吞吐量自6月起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并保持较好增幅。
2021年,随着全球疫苗接种范围扩大,全球主要港口复苏进程加快,低基数叠加高需求作用下货物吞吐量全面大幅增长,其中集装箱业务随着外贸业务恢复提振增幅尤为明显。2021年上半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5%,其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深圳港增幅分别达到21.3%、14.4%、24.3%。美国电商行业增长强劲,中美来往箱量显著提升,洛杉矶港、长滩港上半年累计增幅达到44.3%、38.5%。
贸易格局发生转变,货种结构有所调整。当前,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全球经贸复苏的不平衡性持续,全球贸易格局逐步发生转变。与疫情有关的行业如药品、通信和办公设备的出口量继续扩大,矿产、能源和农业粮食等其他货类进口量也随着经济复苏出现增长。
上半年,机电产品、汽车零配件、医疗仪器出口额分别增长42.2%、48.1%、21.9%。铁矿砂、粮食、原油进口额分别增长85.7%、69.5%、20%。疫情背景下国内生产稳定性优势凸显,外贸出口替代效应显现,疫情前转移至东南亚的订单大量回流。不同价值的商品在运价变化下呈现不同表现,对高货值商品而言,价格弹性较低,面对高运价存在刚性需求;而纺织纱线、织物等低货值初级制成品弹性较大,出口量在高运价打击下明显受到冲击。
港口拥堵局面不减,供应链压力持续增加。港口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处,疫情反弹与需求旺盛叠加导致供应链条上节点堵塞,体现在港口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港口拥堵。
一方面,本地需求激增,大量进口货物涌入,集疏运压力攀升,上半年欧洲主要港口进港集装箱数量超过出港量,4月末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集装箱可用性指数已超过75%,大大高于往年同期,7月美国长滩港和洛杉矶港船舶停泊时间超过五天大关,马士基称在美国的平均停留时间增加了35%,这意味着总体运力减少了35%;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疫情严重,港口面临封港暂停,货物中转效率大幅下降。7月孟加拉国实施封锁导致吉大港堆场接近饱和,超4万标箱堆积近两周,8月越南胡志明凯莱港转运箱和转运货物停止处理,港口拥堵情况并无明显改善。德迅Sea Explorer船舶监控平台报告,许多港口都面临运营中断,全球主要承运人的313艘船舶停泊在港口外等待泊位。
市场、政策叠加作用,集装箱流转重空比改善。为缓解集运市场高运价局面,我国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采取政策措施,增加海运运力,稳定市场运价,畅通国际物流。浙江省率先出台“空箱回流”补贴政策;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揭牌,加快空箱周转效率,应对短期外贸可用集装箱短缺、运价高涨的情况。受此影响,空箱回流成效显著。
但同时得注意的是,Alphaliner报告,在补贴政策下,将一个空集装箱从美国运往亚洲,比等待重箱从美国运往中国更加有利可图,导致航运公司宁可拒绝载美国出口商品,也愿意将空箱运回中国大陆港口,国内重箱进口量较往年有所下降。
新举措: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针对市场给港口带来的新变化,港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应对。
严格落实疫情管控,保障港口正常运行。7月,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警告,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有可能会再次席卷全球,造成第二波全球大规模疫情。尽管目前多国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开展,但是全球每日新增感染人数仍维持在50万大关,国内外疫情呈现规模性反弹和多点散发趋势,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作为外防输入的重要节点,港口要充分做好长期疫情防控准备,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对人员管理、冷链货运等关键环节加大科学管理力度,织密织牢防控网络,周密做好应急准备,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
加强航运贸易研究,优化港口航线资源配置。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性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外部风险和挑战加大,港口作为国际物流链的重要节点,应加大力度关注外贸进出口情况及航运市场运价走势,及时掌握全球贸易的区域性和流动性变化,针对不同的货类、商品、航线进行更深层次的关联性研究,建立行业风险应对机制,对国际贸易和航运市场的阶段性特点进行预警,紧跟全球供应链局部调整,科学管理营销策略及航线布局,实现港口与经济发展、贸易流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推动港口与贸易高质量发展。
利用创新智慧要素,助推服务能效升级。近年来全球港口发展方向由资源整合、企业并购转向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智慧、绿色、高效、数字成为核心话题,高运价环境更是推进了行业的变革。《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港口企业需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提升作业效率、安全等级为导向,开展码头升级改造、岸线陆域资源开发等研究,推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备远程操控等技术落地,探索北斗高精度导航、智能驾驶等应用,推动港口向“智慧港口”转变。
紧跟行业联盟化发展,创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疫情暴发前期,班轮公司联盟化合作压缩市场运力供给使得海运费飙升获得巨大收益,2020年马士基、达飞净利润高达82亿美元、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4%、62.5%。而港口在供应链环节中虽然地位重要,但议价能力偏弱,根据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净利润分别下滑8.33%、增长2.75%。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港口发展也由高速增长趋于平缓,为避免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等问题的加重,可探索与港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多元化投资联盟,以资本纽带强化合作稳定度,开拓互利共赢局面;也可加快推动港口从传统物流中转节点向集贸易、储备、物流、金融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节点,充分考虑港口自身区位条件及腹地状况等因素,积极参与国家大宗商品调控,配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工作,提升全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助力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提升。(作者:赵瑜颉 作者单位:宁波航运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