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21,历史如果有刻度,一定会将这70年拉得很长。
70年来,我国从码头设施老旧、装卸效率低下跃升到货物吞吐量全球最大、不断刷新世界装卸效率,从支流不通、干线不畅到干支衔接、江海直达,从“既乱又烂”艰难起步到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创造出一个个当惊世界殊的水运奇迹。
辉煌壮丽的水运发展剪影背后,有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文对各历史时期均简称为水规院)奋斗者梦想的拔节生长,凝结着水规院人波澜壮阔的奋进征程,镌刻着水规院人浓墨重彩的先行篇章。
70年来,水规院规划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座海港、第一座内河港、第一座船厂、第一座40万吨矿石码头、第一座45万吨原油码头、第一个大型全集装箱港区,树立了一个个港产城融合、生态修复模板……打造了一个个敢为天下先的大国名片。
中委合资广东石化 2000万吨/年重油加工项目。
城因水兴,港通天下的背后,是水规院奋斗者丹心的深沉积淀,贯穿着水规院人以科技与管理双驱动,奋力开启“大水运”“大城市”“大海外”建设篇章的奋发图强。一代又一代水规院人步履铿锵,搭建起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水运和城市共荣发展的地基与横梁,为区域和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70年来,水规院打造了中交水规院、中交发展院、中交建筑院、中交内河院、中交海洋院五大行业品牌,拥有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勘察综合甲级等40多项资质,发展成为业务类型齐全、专业结构完整的知名国家级综合设计院,业务遍及祖国大地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70年来,水规院勇攀高峰、勇创一流,在奋进中持续奋进,全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国际一流工程咨询公司”,为我国从百废待兴迈向交通大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为我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飞速提升注入了澎湃力量。
犁海耕波 一片丹心投身大水运
航向航线是远洋航程的先导,规划设计是伟大事业的开端。
全国主要港口总体规划。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发展百废待兴,港口基础设施极端落后,难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1951年,交通部从全国调集众多水运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北京,成立交通部航道工程总局勘察设计大队,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家水运勘察、规划与设计机构。自此,新中国水运规划事业起步。
起步,并没有那么容易。没有任何借鉴,没有任何有效装备,水规院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肩负起新中国水运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技术管理重任: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座海港——湛江港、第一座内河港——裕溪口煤港,完成了《黄河航运规划报告》,解决我国煤炭、钢铁运输问题。同时,为适应大规模沿海港口和内河航道开发与建设需要,完成了我国港口、航道和船厂的统一规划和勘察设计,揭开了新中国水运发展新篇章。
此后,机构多轮调整,名称几经更迭。水规院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报国的信念始终如一。
1973年初,周恩来总理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启了我国第一次建港高潮。作为全国水运规划、设计和技术管理单位,水规院编制了我国“四五”、“五五”水运发展规划、沿海内河船舶发展规划、全国水运通信规划等宏观发展规划及合理运输规划、系统规划以及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等,为国家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谋意见。
改革开放后,水运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大中坚力量。水规院相继完成了水运主通道、港口主枢纽系统规划,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港口布局规划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规划,京杭运河总体规划以及大量的港口、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等沿海重点项目。这一过程中,水规院也逐步由服务政府规划向服务行业设计工作转变,成为第一家对深圳蛇口工业区、海南经济特区开展港口规划设计的单位,也是第一家交通行业内持有国家工程总承包资质的单位。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一体化深入发展,现代化港口已成为国际物流链的重要一环。水规院人持续发力,在我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上结出累累硕果——以上海外高桥、深圳盐田、青岛前湾、大连大窑湾、宁波北仑为代表的大型集装箱码头群;以大连、青岛、日照、曹妃甸为代表的大型原油码头;以大连、青岛董家口为代表的大型矿石码头;一大批通用散货、滚装、客运和游轮码头项目;以及深中通道等国家级水工建设项目,助推大型深水化及专业化泊位和大型水工项目建设。
水规院不仅是沿海水运业务的“排头兵”,还是内河水运业务的“国家队”,承担了以长江葛洲坝、京杭运河、湘江、赣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船闸、航道项目,雄安新区白洋淀水系航运开发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等重大水系连通工程的策划、规划,牵头完成了“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研究”“湘桂、赣粤运河重点问题专项研究”和三峡后续规划项目“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航运关键技术比较研究”。
为支持新中国第一个大型船闸——葛洲坝船闸建设,水规院在船闸总体布置、通航条件、输水系统等方面组织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完成了葛洲坝二、三号船闸设计工作。葛洲坝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目前水运行业的唯一最高殊荣。如今,葛洲坝船闸成了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闸”,为奔腾亿万年的“天险”变身“黄金水道”打下坚实基础。
葛洲坝二、三号船闸
70年来,水规院的“大院”价值与独特作用,为新中国内河水运跨越式发展增添了鲜亮底色。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水规院坚定发挥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强化巩固水运的支柱与“压舱石”作用,倾心打造“中交发展院”高端咨询子品牌:完成了以《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性项目实施策略研究》《京杭大运河经济价值研究》等为代表的重大课题研究,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以《海南自由贸易港港航系统规划》《青岛港总体规划》等为代表的综合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以《雄安新区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与开发策划》《岳阳胥家桥物流园区投资建设全过程咨询》等为代表的总体规划,助力项目咨询、设计、工程建设高品质推进。
在全力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一体化问题解决方案的同时,水规院还打开了加拿大、古巴等海外地区的高端咨询业务市场,迅速跃升为国内高端咨询能力突出的企业之一。
紧跟时代和行业需要,以水拓水,水规院从岸畔走向海洋、流域,发展海洋、生态环保等涉水业务,一项项成果争相落地,不断凸显水规院做优“大水运”业务,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亮色。
70年犁海耕波,水规院投身水运事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一片丹心更加坚定和纯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中,写满了水规院人赤诚奉献的美丽诗篇。
与城相拥 一心开拓融入大城市
70年的征程,贯穿着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蒙内铁路沿线场站。
其中,从水上到陆地的跨越,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实力。
在城市建设浪潮中,水规院凭借着水运“行业院”的传统历史积淀,以及控股的中交建筑院的专业能力优势,紧跟市场需求从单体项目向综合性项目转变发展,紧跟中交集团发展脚步上岸“进城”,进军城市业务板块,向“综合院”转型拓展。
从水运基础设施配套房建项目起家,水规院自行研发设计的上海港自动停车库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动停车库;已竣工的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科学研究院水动力实验室项目,是国内首个百米跨体内张拉张弦梁结构;已竣工的3座南沙大型现代化多功能综合灯塔巍然矗立,明亮的灯光指引着船舶远航。
跨越、开拓,水规院人始终在路上。自2015年起,水规院开始涉足装配式建筑,实施的中交集团首个装配式安置房项目——门头沟永定镇安置房项目现已封顶。
聚焦港产城之间一直发展演变的关系,水规院推出新的港产城互动模式,将原来的港口—园区—城市(PPC)升级为港口—园区—新产业新设施—城市(PPNIC)。在新港城规划阶段,提出“以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新港城建设”规划解决方案;在港产城矛盾显现阶段,提出“以枢纽经济理念推动临港片区转型升级”解决方案模式。
与城相拥的水规院,紧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需求,精准把握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脉搏,发力交通、宜居、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各大民生工程,为城市“量体裁衣”。
抓住时机,水规院人积极落子公路、市政道路、桥梁、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景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BIM技术应用等市政业务。近年来,还参与雄安新区勘察设计工作,先后打造了雄安新区容西片区、起步区EA1等多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设计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管廊和给排水系统,并同步运用了全过程BIM技术;紧跟中交集团业务转型及投资热点,借力一体化资源,落地了张家口未来之城、舟山小干岛、天津宝坻中关村科技园、山东临沂东部新城等一系列城市综合开发项目。
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容西片区等系列市政工程。
水规院的城市生态环保发展业务同样可圈可点。昔日“黑煤场”变回“金海岸”的日照海龙湾生态修复项目,正是其中的代表。海岸修复前,工程区域阻断了160多公里的黄金岸线和60多公里的宝贵沙滩;修复后,整治修复岸线1882米,形成沙滩面积约44.97万平方米,周边群众再也不用隔“煤”望海。该项目不仅是我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用还海修复工程,还是国家海洋局第一批蓝色海湾项目,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日照港港口岸线退岸还海修复整治。
成绩源自实力。水规院先后成立了以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为主的江海公司、以海洋生态修复为主的青岛分公司,集中力量打造水环境修复、海洋环境修复等海洋业务的专业团队;以“平台+插头”的模式,开展技术集成和多元合作,与国内多所海洋研究院所建立了良好的蓝色伙伴关系。近年来,水规院已在海南、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天津、辽宁等11个沿海省市开展相关业务,“十三五”岸线修复及整治类项目达20余项,形成了水规院海洋品牌。
志之所趋,跨越之路永不停息
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片区综合性景观建设、河道流域景观建设成为了水规院的另一突破点。
在雄安新区,参与了“启动区中央绿谷一期项目勘察设计”“容西片区配套绿化水系工程勘察设计”“起步区北部绿化带”“千年秀林”等多项重要园林景观项目,为雄安新区贡献了水规院智慧;同时,完成了甘肃靖远靖乐渠湿地公园、晋城五谷山公园等多项园林景观项目。
虽是“破圈”发展,但水规院坚持聚焦高标准、高质量。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承担了湖州南浔百漾千河、成都锦江、永定河等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水规院“智慧+”业务还完成了一大批交通电子政务、数字港口、城市智能交通等信息化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项目,拥有无人化散货码头、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核心技术。
远渡重洋 一腔热忱扎根大海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走得更远的往往是敞开胸襟、勤奋开拓的奋斗者。
回望70年发展史,海外发展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亚洲、非洲到欧洲、美洲、大洋洲,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全球,从码头到场站房建,坚持海外优先的一批又一批水规院人披襟向海、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留下了步履铿锵的奋斗足迹。
海外业务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水规院作为我国首批援外的中国企业,援助坦桑尼亚建设港口。进入21世纪,水规院人传承老一辈精神,扬帆出海。2005年,水规院市场化机制下海外业务正式起步。
在中东区域,水规院成功开展了首批海外项目,并一步步在该区域扎根开花。随后,水规院海外业务开始向美洲、东非、西非等地区扩展。截至2020年底,水规院海外业务辐射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尤其在“十三五”期间,水规院海外业务在规模体量、发展质量、市场布局、项目管理、品牌声誉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海外业务综合贡献度超过20%。
不仅如此,水规院传统的水运、房建(园区)、信息化、岩土等业务全部转场海外,还延伸了EPC、PMC、全过程咨询等业务。在15年前,这些想都不敢想。
放眼全球,一个个昔日“想都不敢想”的项目正在奋力生长。
2017年5月31日,场站建筑、铁路均由水规院设计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首班列车发车,标志着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作为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肯尼亚实现2030年国家发展愿景的“旗舰工程”,全部采用中国标准的蒙内铁路赢得了肯尼亚铁路公司总经理阿塔纳斯·马伊纳的点赞:“我们当初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这条铁路的建设,无论是质量、速度还是施工水平等都是出色、令人满意的。”
中远海运港口秘鲁钱凯港一期工程。
2019年11月,水规院成功中标中远海运港口秘鲁钱凯港一期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和秘鲁推进互联互通落实落地的第一个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类项目和中企在美洲区域最大的港口绿地项目。
2021年4月,水规院牵头编制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二号泊位东侧堆场升级改造项目的详细设计顺利获得希腊当地主管部门的批复。这个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一带一路”的欧洲枢纽港,将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助力下再次腾飞。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二号泊位堆场升级改造全过程咨询。
在承包商低回报率的沙特阿拉伯,至今仍延续着“有水规院参与设计的项目均实现盈利”的良好口碑。
水规院还开展了吉布提自贸区规划、埃及塞得港、内马铁路客运站、新芒杜铁矿石1号地可研性研究、几内亚铝矾土出运通道策划等项目,承担了巴基斯坦和记黄埔卡拉奇码头项目的EPC工作总承包;与中远海运港口、招商港口等港口企业开展海外码头合作,与亚投行等银行机构开展海外基础设施投资……
巴基斯坦SAPT集装箱堆场与房建二期EPC项目。
在国际舞台上,水规院的招牌越擦越亮。
“一个体系、三种能力、一支队伍”,是水规院在国际舞台和全球企业同台竞技的重要密码:即全球化市场布局和国际化企业运营管控体系,基于欧美标准规范的咨询设计能力、海外EPC管理能力和项目全过程咨询能力和一支海外业务经营、生产、管理团队。
针对海外业务经营生产组织模式,水规院实行以海外业务部、生产部门、驻外机构、其他职能部门“四位一体”的业务发展模式,协同推进海外业务经营、生产、管控一体化发展。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特点,水规院设立了中东、东非、西非和美洲等4个区域技术中心,在希腊和秘鲁设立了两个项目联合体(全过程咨询);同时,坚持全业务、全产业链走出去,参股中国港口投资公司、巴西康科玛特公司,强强联手构建海外业务平台,不断建立健全以重点区域市场向外辐射的属地化经营与技术服务网络。
此外,水规院积极加大人才团队建设投入,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提升海外业务团队核心竞争力。近三年,水规院年均投入人力资源均超过100人。面对语言、气候、环境等挑战,一批批外派人员在属地扎根,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情谊,成为了一个个展现大国形象的“最美信使”。
艰难方显勇毅。2020年年初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战,水规院海外战线顶住压力、难中求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线作战”,实现了客户结构新优化、全过程咨询新突破、欧洲高端市场新业绩、年度重点生产项目新进展,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矢志不渝 创新驱动践行报国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1951年到2021年,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水规院始终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使命,以推动水运业科技进步为己任,在一次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不懈奋斗中,用严谨和辛勤将汗水写在江河湖海上,写下了勇毅创新、科技报国的动人篇章。
自创建之日起,水规院就发挥着行业智库作用,主导编制行业技术规范,“代部技术管理”长达数十年。1960年,水规院组织编制并发布了我国港口行业第一项标准规范《港口工程设计标准及技术规范》,1987年组织编制并发布了《港口工程技术规范》,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我国港口建设特色的港口工程技术规范。
继承辉煌厚重的历史积淀,水规院人专心科研、不断突破,主编和参编的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超过110项。水规院主编和参编了水运工程建设领域的《港口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等5项现行的水运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主编了《海港总体设计规范》《渠化工程枢纽总体布置设计规范》《船闸总体设计规范》《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水运工程钢结构设计规范》等行业重要规范,组织完成《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等6项标准规范的英文版翻译,为我国水运工程建设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提供了支撑……
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20世纪90年代,正值港口发展热潮,水科院聚焦制约港口发展的传统老码头,陆续开展一批老港区提档升级和新港区规划设计工作。如在大连港大窑湾港区建设中,研发具有透流、消浪、降低地基应力、投资节省等特点的梳式防波堤结构,极大地优化了通航环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水规院积极开发港口工程CAD系统、邳县煤港控制自动化系统、矿石码头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有效破解了港口运转低效等难题。
上世纪90年代的水规院计算机房。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水规院人敢为人先、敢于攻坚,向独创独有、国际前沿的核心技术、重点工艺进军,从根本上提升科技引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争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排头兵。
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水规院突破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和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承担了多项国家“863”、“科技支撑”和交通运输部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累计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各类重大奖项400余项。
在深水港口设计中,水规院组织开展“港口工程结构性能退化研究及在结构设计中应用”研究工作,将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适用性相联系,建立可用于结构设计的港口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并提出定量设计方法;完成“海港码头结构物加固和升级改造成套技术研究”,在大连、营口、青岛、日照等港口完成了50余个泊位的升级改造。
在内河航运综合开发中,水规院采用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布置模式的通航效率,在广西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工程中成功应用;研发低水头省水船闸结构,解决北方缺水地区内河航运开发建设的突出问题。
围绕智慧港口建设,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方面,水规院形成基于计算机仿真模拟的装卸流程设计、总体布置优化和设备选型配置技术;在自动化散货码头方面,水规院研发运营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生产调度和计划预测为核心的智能生产系统;利用超融合基础构架工业数据中心技术、散货港口自动化监控技术等,建立实时作业感知、操作与跟踪系统,堆场装卸作业过程标准化、自动化、可视化的堆场作业智能控制系统。
黄骅港管控一体化系统。
同时,水规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海上应急搜救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重点对海上应急搜救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研究,构建了我国海上应急搜救指挥技术支撑体系,提高了我国海上交通安全和应急搜救水平。
在科技创新愈发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水规院坚持紧跟前沿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针对港口码头通过能力和陆域交通问题,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系统仿真模型,为码头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编制《水规院全生命期BIM系统总体规划》,研发水运工程地质三维BIM设计系统、基于BIM的船闸设计系统,推进BIM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港口设计体系的技术路线,编制《港口工程绿色设计导则》,支撑绿色港航工程建设。
智慧城市系统工程。
坚持助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巩固传统水运业务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水规院向海洋、园区、生态等领域的重点技术进军,围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流域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克关键技术并形成工程示范。在城市业务领域,重点开展装配式结构、地下管网、综合管廊、绿色节能建筑、城市绿廊、滨水绿道等应用技术研发。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与推进:搭筑未来港区,为支撑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产业转移,在曹妃甸港区规划建设中,对沙岛—瀉湖海岸地貌形成机理及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创建生态环保港区建设新理念,形成了沙岛—瀉湖海岸超大型综合港口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赋能黄金水道,发明具有消能、护滩、促淤综合效果的主动勾连体消能护滩结构,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中应用,促淤成滩后为植物提供天然的生长条件,生态功能突出。
加钢淬火 硬核管理聚力国际一流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70年来,突出党的领导,牢牢守住“根”与“魂”,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是水规院发展的方向指引和独特优势。
进入新时代,水规院党建引领的优势一直在厚植。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水规院以党建为统领推进中心工作,全面发力、加钢淬火,硬核聚力国际一流咨询工程公司建设。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水规院把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体现到工作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环节,把党的优良作风贯穿于干事创业全过程,切实把国企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力;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切实管好重大决策、重大责任、重大风险、重大协调,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业务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进入新时代,水规院矢志改革的动力一直在澎湃。
紧抓“双百企业”综改机遇期,水规院“五突破一加强”系统有序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决策清单和授放权清单梳理明确,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围绕打造价值型、效率型、风控型、服务型总部,成立安全监督部、运营管理部,优化调整多部门职责。此外,水规院统筹策划制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将重点围绕8个管理领域开展28项重点管理提升任务,以体系性清单精准发力、勇创一流。
进入新时代,水规院人才兴院的动能一直在积聚。
准确把握选才用才标准和导向,进一步完善选拔管理机制,干部梯队、配置更为合理完善;多渠道选才、引才,持续进行人才结构优化,让奋斗者有舞台。加强三项制度改革,系统构建以“价值、能力”为根本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系,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与价值实现平台,完成全部职能类别岗位人员的套定,让进取者有方向。加强人才培训,切实增强人才队伍推动公司转型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让奔跑者有提升。发展成果惠及员工,持续开展海外、助力职工“子女进学堂”等员工关爱活动,让奉献者有收获。
多措并举求最大公约数、画最大同心圆,水规院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全面激发,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走出了2名院士,培养了5名国家级设计大师、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以及5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
进入新时代,水规院质量铸企的特质一直在凸显。
秉承“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水规院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以质量谋效益。坚持品质至上,水规院全面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持续以技术队伍建设、质量创优评优、品质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检查为抓手,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坚持效益优先,水规院加强项目经理队伍建设,推进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盈利能力实现大跃升,运营质量有效提高;坚持底线意识,水规院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健全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审计“自我免疫机制”,提升发展品质。
深中通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惟奋斗者进,惟实干者胜。
水规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中交集团发展战略和改革发展大局,突出“大水运”“大城市”业务发展,坚持市场导向、科技引领、海外优先,一张蓝图绘到底,对标世界一流,全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国际一流工程咨询公司”,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书写水规院人的光辉诗篇!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