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享受高铁带来的舒适和快捷,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条普速铁路,经过50余年风雨,历久弥坚。
成昆铁路,全长1083公里,曾开创18项中国铁路之最。
通车已半个世纪,成昆铁路的传奇仍在继续。
1958年,成昆铁路建设启动。建设者们创造出功垂千秋万代的业绩,谱写出新中国筑路史上的壮烈诗篇。
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公里,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桥113座;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公里,其中3公里以上的长隧9座,桥隧比达41.6%。
1083公里,30多万人参建,2000多人牺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随着成昆铁路运量渐趋饱和,增建复线提上日程。
2010年1月,成昆铁路复线破土动工,预计2023年全线通车。通车后,成都至昆明列车全程耗时将从18小时压缩至7小时左右,将大幅提升西南地区铁路运输能力。
9月15日,成昆复线峨眉至燕岗双线开通
绿色交通 沿“一带一路”走出去
从藏羚羊到长颈鹿,从青藏铁路到蒙内铁路,野生动物与中国建设项目共生共存、美美与共。
2020年4月29日在肯尼亚内罗毕拍摄的彩虹下的蒙内铁路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自1963年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是肯尼亚“2030年远景规划”旗舰项目,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早期收获,铁路全长592公里,从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出发,经首都内罗毕,到达位于苏苏瓦的奈瓦沙内陆集装箱堆场。
由于蒙内铁路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和察沃国家公园,且后者为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内铁路建设对野生动物和环境的影响一度引发当地环保人士的广泛关注。
2019年12月22日,羚羊在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内活动
“蒙内铁路建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针对环境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借鉴荷兰A50公路、德国B38公路,以及中国青藏铁路的设计经验。”时任中交铁道总院蒙内铁路设计总工程师张景桥说。
青藏铁路
从位置、宽度和高度等多方面匹配当地野生动物的实际情况,修建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
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方法,在铁路沿线构建了一道长达700余公里的“绿色长廊”。
蒙内铁路
全线共设置大型野生动物通道14个、桥梁79座。所有桥梁式动物通道净高均在6.5米以上,长颈鹿不用低头即可通过。
注重保护蒙巴萨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红树林,尽可能减少砍伐,预埋多处过水管涵,保证红树林正常生长。
2017年2月22日,在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附近,一匹斑马经过蒙内铁路野生动物通道。
野生动物与中国基建工程“交朋友”,正是中国工程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体现。
从青藏铁路到蒙内铁路,中国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经验不断丰富。
大国重器 创新制造
超级工程的诞生,“大国重器”功不可没。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走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成为打造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以盾构机为例,铁建重工充分利用中国铁建长期积累的施工技术和经验,通过构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自主创新体制,推动国产盾构机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完成了从技术到市场全面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从大小维度,推动盾构机从6至8米直径,向15米以上超大直径领域迈进,实现了国产盾构机从0.5米到23米直径全覆盖;从技术维度,从水平、竖井、斜井掘进,到多模式结合、异型断面,盾构机形成了包括3种掘进方向的8大系列、130余类产品;从市场维度,高附加值产品快速抢占高端市场,国产盾构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攀升到90%以上,并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京华号”盾构机吊装刀盘
集中力量创新攻关,中交集团提出紧紧围绕大交通、大城市和江河湖海等领域,在长大桥隧、疏浚技术与装备、多年冻土道路、浮式隧道、海岸带修复与流域保护治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表示:“在长期的科研攻关和创新创造中,我们自主研发的沉管隧道装备用在了港珠澳大桥上,还有亚洲最大的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超大直径的盾构机‘天和号’。这些都填补了国内一些技术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左:世界首创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 右:国内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运河号”
披荆斩棘,跨越万水千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者们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和智慧。
图文素材来源:新华非洲、人民旅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