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进博会最火的主题是什么?当然是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了!
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行各业的发展共识。本届进博会上绿色、低碳、可持续成为热词,大量聚焦绿色低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亮相,可以看出各企业都在加速拥抱“脱碳”时代。
央企集中签约 共商环保事业
在本届进博会上看到,中央企业突出绿色低碳主题,通过与世界知名企业加强合作,以绿色低碳产业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央企业交易团现场签约活动
国家能源集团与西门子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氢能、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全方位加强合作,推进新能源产业协同与优势互补,融入全球新能源创新发展体系,共同打造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新典范。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动力与西门子歌美飒公司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携手在大规模海上风电及低碳技术领域扩大和深化战略合作。
中国海油举办海洋石油开放合作与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届石油贸易大会海油分论坛,并在随后举办的签约仪式上与来自全球的13家知名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和协议,展现中国海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合作和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诚意。
中国能建在第四届进博会上举办集中签约仪式暨首届战略供应商大会,现场总签约金额达6.39亿美元,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会上表示,集团将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大力实施“1466”战略,持续融入全球化发展浪潮。
参展企业闪耀进博 以科技创新成就绿色高质量发展
对于和央企的合作,国际参展商们也充满了信心。中国的“双碳”目标让他们看到了投资机遇。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很多国际参展商们带来了“看家本领”,新能源、新材料、电力电工、水处理、大气治理及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展示,让人看了直呼高大上。
施耐德电气在“助推碳中和,加速数字化”的主题之下,展示了一系列与“零碳城市”有关的领先实践及技术。不仅包含“零碳工厂”和“灯塔工厂”等成果,还展示了端到端绿色供应链、“零碳园区”等低碳业态。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参展并不单单是为了签约,而更像是打造和维护一个生态圈,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进行深入交流。”
施耐德电气现场发布《打造未来碳金竞争力: 中国工业企业实现碳中和之路》(工业碳中和之路白皮书)
西门子能源携“面向未来的发电”、“环保的输电”、“去碳化的能源工业应用”、“氢能,开启无碳未来”和“风行未来”五大主题独立亮相参展本届进博会,并举办“能源CEO圆桌会议”,就助力浦东高质量发展,引领长三角能源转型与各方进行深入探讨。
覆盖整个能源价值链低碳环保的创新产品和技术
SGT5-8000H燃气轮机
ABB有40余件创新高科技展品亮相技术装备展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合作伙伴”为主题,全面呈现ABB在清洁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最新产品、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的“绿色好声音”
中国的双碳目标,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本届进博会展示和交易的热点,也成为虹桥论坛热门话题。
11月5日,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色发展与全球经贸新格局”分论坛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绿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经贸发展新图景。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要关注,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作出碳中和承诺,绿色低碳发展成为重要趋势。这将对全球经贸格局产生哪些影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将对国际贸易产生深刻影响。环境类似一种要素禀赋。从国际贸易看,原来一些发达国家对产业要求比较严格,一些污染程度比较高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出降碳目标,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也难以生存。这就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强度。
展望未来,企业如何加快绿色转型?
余淼杰说道:“绿色发展也将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贸布局。建议企业要做好出口目的国的多样化,进口产品的多样化,同时在服务贸易中继续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
与改善自然环境的双碳战略相比,中国在人文社会领域的“绿色发展”——持续扩大开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行动,在论坛上一再被称道。
本届虹桥论坛首次设置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优化”分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韩秀成畅谈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动创新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关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就后疫情时代,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正呈现的新趋势以及WIPO对建设一个有包容性、兼顾各方利益、充满活力又具有前瞻性的全球知识产权生态体系发表前瞻性观点。
本届进博会的举办正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举行。随着全球持续变暖,各方广泛认为世界已站在扭转生态局势的十字路口。纵观本届进博会,中国的“双碳”目标所催生出的巨大商机,成了众多跨国公司参展亮相的契机,也成了它们升级在华战略,深化本土合作的“捷径”。外企与中国战略同频共振,也让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充足的动力和技术保障。
图文素材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第一财经、国资小新、国家能源之声、中国海油施耐德电气、西门子能源、ABB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