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
1954年建成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
筑路军民“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也留下了3000多人为筑路牺牲的悲壮史诗。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那拉高速公路
2021年8月21日,G6京藏高速公路西藏那曲至拉萨市羊八井段正式通车试运行。该路段全长22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时,拉萨市与那曲市之间的车程由过去的6个多小时缩短至现在的3个小时。
高原“天路”继续延伸在“世界屋脊”建公路,考验的是规范的管理,是过硬的技术,更是建设者们坚定的意志和身为央企的责任担当。
极端的施工环境
藏北高原,最高海拔达4785米。氧气稀薄,气候寒冷,冬长无夏,年均气温零下3.3℃,水的沸点仅为75℃,部分地区甚至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恶劣环境中坚守
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不可逆的心肺肿大、记忆力减退以及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高危疾病,威胁着建设者们的生命安全。由于高原反应,大部分建设者每天有效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为了保障建设者们的健康,项目将弥散式供氧设备,安装至每个办公室和宿舍。高原型平衡舱随时待命应对突发情况,项目医务室配备了各种高原病药物。
弥散式供氧设备
高原型平衡仓
施工区域新鲜蔬菜匮乏,为了保证建设者们的营养。项目建起了“菜园子”,开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种菜收菜也成了建设者们工作之余的消遣。
与自然条件同样恶劣的还有复杂的不良地质,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季节性冻土。
冻土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就像冰袋一样,冻结状态下,非常坚硬。随着季节的变化,路面下的冰融化后就会变软,承载能力下降,导致路面下沉。为此,建设者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路面下埋设通风板、通风管和热棒等设施调控冻土的温度。
在我们看不到的路面下方,凝结着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努力,让我们的行驶更安全和舒畅。
施工中适当提高路基高度,尽量避免零填、低填路基,选用粒径较大的碎石土、卵砾石土为填料,在挖方路床范围内换填粗颗粒土。
做好路基防排水设施,中等冻胀区采用现浇混凝土排水沟,强冻胀区采用预制块水沟、草皮生态排水沟,小型结构物基础埋深至冻土层以下,采用抗冻混凝土提高混凝土强度。
路面采用低温抗裂性能较好的沥青混凝土材料,严格控制路面结构层的施工质量。
同时项目注重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新工装、新工艺。
在借鉴各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海拔、高寒地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打造优质工程;
高度重视环水保工作,对路基施工草皮和腐殖土铲除存放,对裸露的土层、运输车辆顶部用密目网进行苫盖,集中处理工程和生活垃圾,配备专用洒水车,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两路”精神的延续
据悉,那拉高速公路是《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G6北京至拉萨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部和西藏自治区“十三•五”公路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西藏自治区“三纵、两横、六通道”公路网核心骨架段落,西藏自治区打造那曲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组成部分,对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改善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和功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造福一方的民生路、扶贫路、民族路。
图文素材来源:新华视点、中国交建、中铁一局资讯